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維權服務,當好職工最信賴的“娘家人”

張銳

2021年06月28日09:08  來源:《工人日報》

2006年7月29日,沃爾瑪福建晉江店職工依法成立了沃爾瑪在華的第一個工會組織,成功破解了沃爾瑪建會的世界性難題。消息一出,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此后短短時間裡,不僅沃爾瑪在華62家商場全部建會,還推動了戴爾、柯達、富士康等世界500強和其他一大批外商投資企業建立了工會組織。

“建立工會組織並不是中國工會的目的,而是要通過工會這個平台來發揮團結組織職工、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保持社會穩定的作用。”中華全國總工會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這一工會基本職責已明確寫入《中國工會章程》,而隻有不斷付諸實踐,才能讓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之家,工會干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貼心人,把職工群眾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

建會,最廣泛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中來

“幫司機停好車”,建設“司機服務站”,開辦“司機大講堂”,打造網上“微陣地”……2018年,曾經默默無聞的深圳鹽田港口汽車運輸業工會聯合會成為全國工會學習的榜樣,其多年來精心打造行業工會組織、廣泛凝聚貨車司機的經驗,成為全國工會“貨車司機入會集中行動”試點工作的樣本。

2018年3月,全總下發《推進貨車司機等群體入會工作方案》並啟動試點工作,旨在以開展“貨車司機入會集中行動”為牽引,最大限度把貨車司機、快遞員、護工護理員、家政服務員、商場信息員、網約送餐員、房產中介員、保安員等八大群體組織到工會中來,努力推動農民工入會工作取得突破。

事實上,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全國主要國營企業組建工會,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建會,再到上世紀90年代至今,逐步推動農民工、非公企業職工、新業態職工建會入會……各級工會始終堅持不斷擴大覆蓋面,最廣泛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中來。

早在1949年7月,遷入北京不久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即組織召開了全國工會工作會議,決定“在一年左右基本上把全國工人階級組織起來”,擔負起領導和建設新中國的歷史任務。

按照這一要求,各級工會積極開展組織工人加入工會的工作,以建立產業工會為重心的同時,積極建立和發展地方工會和基層工會組織。到1952年底,全國共建立了23個全國性的產業工會和18萬個基層工會﹔工會會員由1949年底的370萬人增加到1002.3萬人,主要大中城市和產業工人有90%以上都參加了工會。工會已基本把全國的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形成一支黨和國家可以堅定依靠的建設主力軍。

此后,伴隨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直至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職工隊伍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對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工人階級的人數迅速增加。中國工會十四大鮮明提出:一大批進城務工人員成為工人階級的新成員。把農民工納入產業工人的范疇,將他們盡量地吸收到工會中來並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成為工會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

隨后,各級工會堅持把農民工入會作為工會組建的重點,加強源頭入會機制建設,創新工會組建方式,簡化農民工入會手續,大力推進工會進村工程等。

伴隨非公有制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如何實現工會組建工作同步進行,提升非公企業建會率,維護好非公企業職工的基本權益?如何吸引新業態就業群體入會?如何破解欠薪頑疾,以及勞動時間過長、工作環境艱苦、勞動安全難以保証等問題?這些都是擺在工會面前的重大課題。

哪裡有職工群眾、哪裡需要做群眾工作,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就跟進到哪裡。聚焦重點群體、重點領域,各級工會堅持“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不斷發力:

——2015年,在全國范圍啟動“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僅僅兩年時間,各級工會便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截至2016年底,農民工會員數量已達到1.39億人。

——2018年,啟動貨車司機入會集中行動試點工作,在推進八大群體建會入會上實現新突破。

——2019年,全面推進八大群體入會工作,同時繼續開展百人以上企業建會專項行動,突破一批長期未建會的“釘子戶”。

——2021年,開展新業態就業群體入會集中行動。立足新業態就業群體大多依附平台就業的實際,集中推動貨運、快遞、網約送餐、網約車等重點行業的頭部企業依法建立工會,進一步深化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建會。據統計,目前全國已累計發展八大群體會員874.3萬人﹔全國已有23萬家百人以上企業建立了工會組織。

維權,中國工會與生俱來的天然使命

“工會是為什麼成立的?工會就是保護工人切身的利益和為工人的利益奮斗的機關。”早在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關於“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中已作出明確定位。

哪裡的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哪裡的工會就要站出來說話。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中國工會與生俱來的天然使命。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工會組織就十分關心工人的勞動條件和生活狀況,制定出台了勞動保護法規制度、勞動保險制度,並初步形成了勞動報酬制度。1956年實施的全國工資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基本上反映按勞分配原則的比較完整的工資制度,職工工資普遍獲得了提高。這一時期,工會還參與了工礦企業勞動定額、安全生產衛生、勞動保護等方面有關政策、法規、條例的制定和實施。

此后各個時期,從參與安全生產事故調查,維護工人群眾的正當權利,到廣泛開展職業病防治工作,認真抓好女工的勞動保護工作,恢復建立婦女衛生室、孕婦休息室……工會始終致力於更好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從“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會工作方針,到“以職工為本,主動依法科學維權”的工會維權觀,再到“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的企業工會工作原則,工會在全面維護職工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益的力度越來越大。

這一時期,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時期。1993年,全國農民工流動總量約為2000萬人,到2003年底,已達到1.14億人。

“農民工有困難、要維權找工會”成為工會的響亮品牌。為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工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並採取多項舉措:下發《關於切實做好維護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工作的通知》、制定《關於推進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十項機制建設的意見》。2011年2月,全總提出的“惡意欠薪罪”被納入刑法修正案,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面對勞動關系領域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2010年7月召開的全總十五屆四次執委會議還提出了“兩個普遍”的重點工作目標,即:依法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依法推動企業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各級工會按照《工會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全面履行職責,切實依法維權,加強職工法律援助工作。各地工會也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典型經驗,如浙江義烏工會社會化維權,成都等多個城市工會城際維權聯動機制,傳化集團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等等。

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第一線,一大批基層工會干部以實際行動,筑牢保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堡壘”——

不論是作為企業的留守主席,還是黃石市總工會“潘蘭英職工維權服務熱線”負責人,潘蘭英始終堅守著這一信念:職工的訴求就是我的責任﹔

在外資企業英格索蘭(桂林)工具有限公司擔任工會主席,王遠文心裡一頭挑著企業,一頭裝著工人,是外企職工心中親切的“王大哥”,被譽為主動依法科學維權的優秀工會干部﹔

為了解決農民工被欠薪的問題,曾任山西太原市小店區北格鎮工會主席的曹曉斌,自費印了5萬多張名片,挨家挨戶發給企業裡的農民工,被評為“全國維護農民工權益十大標兵”……

進入新時代,中國工會高舉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旗幟,圍繞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參與涉及職工利益法律法規政策制定修改、參與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推動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擴面提質增效,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動農民工欠薪問題解決,深入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工作,為促進勞動關系和諧與社會穩定發揮了獨特作用。

堅持以職工需求為導向,為職工提供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立足新發展階段,各級工會將更加注重維權服務的層次,更好地履職盡責。

服務,讓職工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

“我是‘娘家人’,有事請@我!”2016年9月27日,全國總工會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運行。同在這一天,全國“互聯網+”工會普惠性服務現場推進會在湖北宜昌召開。

適應新形勢下職工群眾的需求,工會組織張開雙臂、積極擁抱“互聯網時代”,找准互聯網+工會工作的結合點,創新工會維權服務工作,進一步提高工會的吸引力凝聚力。

從互助互濟、幫扶解困,到普惠制、全覆蓋,再到提升職工生活品質的更高要求,一路走來,工會在服務職工群眾的道路上始終飽含深情、溫暖如一。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各地工會便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互助活動。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到1990年,全國10萬多個基層單位扶助貧困職工250多萬人,140萬人因此擺脫困境,連同他們的家屬脫貧人數達600萬。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國有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面鋪開,隨著調整力度的加大,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下崗職工逐年增多,形成了新的城市困難群體。

正是針對這一情況,1991年末,全總作出決定:1992年元旦春節期間,在全國范圍開展送溫暖活動。隨后全總黨組、書記處領導便兵分8路,分赴全國18個省(區、市)走訪慰問受災地區和“雙停”、虧損企業的困難職工、離退休職工。由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暖萬家心”工會送溫暖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2002年1月18日,紀念送溫暖工程十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就在同一天,第一家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在天津成立,並迅速在全國推廣。相對以往送溫暖活動更多憑借工會自身的力量,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進一步整合了多方面的資源,構建了集職工困難幫扶、勞動爭議調解、法律援助以及農民工維權於一體的長效機制,從而賦予工會送溫暖幫扶工作更為廣闊的領域、更為豐富的內涵、更為顯著的實效。

從彼時至今日,全國工會干部送溫暖和幫扶職工群眾的腳步從未停歇……

2012年1月,當全國工會送溫暖活動迎來20周年、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建設10周年之際,一組數據展現了工會干部們的不懈努力——“送溫暖”活動20年中,各級工會共募集資金近400億元,走訪困難企業163萬家(次),慰問困難職工家庭9757萬戶(次)﹔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建立10年以來,累計籌集資金近140億元,幫扶困難職工和農民工4193萬人(次)。

不僅如此,隨著金秋助學活動、農民工平安返鄉、困難職工家庭高校畢業生陽光就業行動、家政服務工程等工作創新在全社會叫響,工會送溫暖幫扶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成為工會工作最亮的品牌之一。

哪裡有職工,哪裡就要有工會組織提供的熱誠服務。

著眼新時代新需求,各級工會進一步做實做細職工服務工作,實現工會服務職工從特惠到普惠的轉變,實現服務對象全覆蓋、服務時間全天候。

越來越多的女職工休息哺乳室、職工子女托管班,以及司機之家、勞動者港灣、“暖心驛站”等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讓“娘家人”的溫暖關愛在日積月累中注入職工的心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級工會整合社會資源,採取自建、共建等方式,已建設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超過7.8萬個,累計投入資金9.38億元,服務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外勞動者群體5990.9萬人。

與此同時,各級工會建立了“互聯網+”普惠性服務平台,使工會服務更便捷、更高效,更貼近職工需求。湖北工會加快建成“全省一張網、五級全覆蓋”的服務職工體系,北京市總工會實現“卡”(工會會員互助服務卡)“網”(職工服務網、微博、微信、手機App)融合”,等等。

從以往的“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服務職工在基層”活動,到當下正全面鋪開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工會進萬家”調研走訪慰問活動,各級工會以實際行動履行基本職責,致力於讓廣大職工實現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

(責編:蔡雨荷、黃瑾)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