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張文良21歲就登上全國技能大賽冠軍領獎台,但他並未止步,而是開啟一個又一個工種的技能晉級之路——

90后全能鉗工是怎樣煉成的?

劉旭

2021年09月27日08:36  來源:《工人日報》

張文良在車間裡調試設備。受訪者供圖

閱讀提示

30歲的鉗工張文良可以把磨削的誤差精度控制在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三十五分之一。他不僅考取了工具鉗工、裝配鉗工兩個高級技師資格証書,還掌握了6個工種。年少成名的張文良,如同他打磨過的精致工件,在時光的淬煉中愈發閃亮。

 

左腿弓,右腳蹬,一把銼刀在張文良手中反復推拉,刀刃下的鐵片被打磨變薄,鐵屑飛濺。憑借獨特的手感,30歲的鉗工張文良可以把誤差精度控制在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三十五分之一。

廠房裡一片安靜,每次銼刀平穩推出,都能聽到“唰、唰、唰”的聲響,張文良特別喜歡這種聲音。

在沈陽造幣有限公司,張文良主要負責造幣專用設備的維修、檢查和保養。設備零件一旦磨損,精度就會下降,張文良要做的,就是恢復它們的精度。

21歲就登上全國技能大賽最高領獎台,取得雙料高級技師,熟練掌握車工、電工、銑工等6個工種……年少成名的張文良,如同他打磨過的精致工件,在時光的淬煉中愈發閃亮。

堅持到最后的少年

鉗工常被稱作“萬能工種”,用雙手和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完成機械加工無法達到的精度。

一根頭發絲的直徑通常是0.07毫米~0.08毫米,普通鉗工的操作誤差精度隻能達到0.01毫米,而張文良銼過的平面,誤差精度可以控制在0.002毫米。

“每銼一次,感受手的前后擺動力度,我就知道會掉下多少切屑。”一把銼刀在張文良手中變得充滿靈性。

2008年,17歲的張文良從老家遼寧省岫岩縣來到沈陽,進入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模具專業。“不好好學習就隻能回家種地。”一位親戚的叮囑讓他意識到,學好一門手藝是當時留在城裡的唯一方法。

“那個夏天特別悶熱,操場和馬路上都沒什麼人。我走到鉗工訓練場,看見一個高大的身影對著工件一遍一遍地銼削,后背全濕透了。”張文良的鉗工技術啟蒙老師曲驪回憶說,從那時起,他開始對張文良格外關注。

“鉗工需要練手感,這種感覺師傅可教不了。”曲驪說,手感的煉成要靠悟性,更要靠時間的淬煉。

一個火柴盒大小的平面,每銼一次去掉0.5毫米,起初,張文良需要用14分鐘完成。

為了練手感,練習時不能戴手套,連續銼兩個小時,手心就會被銼刀頂出拇指大小的水泡。很快,張文良手心裡的水泡就被頂破,不久之后,又磨出了老繭。

就這樣,他從14分鐘練到10分鐘,再將10分鐘縮短到9分鐘。等他僅用6分鐘就能完成銼削的時候,他身邊的90多位學員已經隻剩下兩三人。

張文良感慨說,學技術的人眼前都有“一層窗戶紙”,隻有捅破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可是堅持到最后的人太少了。

掌握6個工種的全才

2010年,在第三屆全國技工院校學生技能大賽中,張文良初出茅廬就斬獲佳績。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帶病參賽的。

18歲時,張文良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醫生建議他,不宜從事體力勞動。彼時,想當鉗工的張文良,比同齡人更加迷茫。同學們已經開始實習工作,那段時間,他窩在被子裡哭過,“擔心這輩子就完了,不知道以后靠什麼生活”。

在曲驪的辦公室裡,擺著一排技能大賽的獎杯,每次看到,張文良的目光都無法移開。曲驪看出了他眼中的渴望,於是幫他爭取到了這次參賽機會。張文良訓練異常刻苦,每天練習銼削的次數數以萬計,光銼刀就用廢了十幾把。

終於,2011年,21歲的張文良捧回了全國青年職業技能競賽“振興杯”冠軍。同年9月,《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出台,張文良搭上了政策的“順風車”。這期間,大大小小的技能競賽,他參加過三四十場。

2013年,張文良被沈陽造幣有限公司破格聘用。摸過一遍生產線上的設備后他發現,隨著自動化程度提高,鉗工操作、電路原理與工藝流程正互相融合,在單一工種上謀求高精尖,已滿足不了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於是,張文良在觸類旁通學會車工后,又學習並掌握了電工、銑工等6個工種的技能,拿下工具鉗工、裝配鉗工兩個高級技師資格証書。

在張文良擔任班長的機修班,班組平均年齡53歲。年輕的張文良總會有新想法涌出,讓老車間裡有了新氣象。

在解決倉門卡死問題時,按規定,加工磨損零件,間隙要小於0.04毫米,張文良精益求精,將間隙縮小到0.02毫米,從而把零件效用從“可以使用”變成“可以長期使用”,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得到班組老師傅的點贊。

當工人的更多可能

平日裡,為了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張文良從不參加劇烈運動,擔心會受傷影響手感,只是偶爾玩手機游戲、游泳放鬆。

在2020年的全國首屆職業技能大賽裝配鉗工賽場上,張文良獲得了銀獎。

“再給我幾天時間,讓我多摸摸新設備,我有機會拿第一。”張文良顯然對比賽成績並不滿意。遺憾背后,是他對自己的新期待。

近幾年來,張文良一直在為實現技能“共享”而努力。

2020年10月,他和方文墨等5人發起成立沈陽市菁智青年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為高技能人才提供專業技能技術咨詢、培訓交流、技術合作等服務。

2021年3月,他加入沈陽市國防及中省直企業工會組織的“勞模創新服務團”,通過創新工作室聯盟、名師跨企業帶高徒、創新能力培訓和技術幫扶等創新服務,讓更多技工受益。

張文良也多次走進職業院校分享自己的參賽經驗、成長故事,讓更多年輕學子能從他的逆襲經歷中得到啟發。

“張文良最初學習技能,是為了靠手藝糊口。受益於國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好政策,脫穎而出后,他努力扭轉人們對於當工人的刻板印象。”沈陽市菁智青年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常婉說。

接受採訪時,穿著工裝的張文良總是很自信,他想展現出新時代工人的新形象和精氣神。

“希望通過張文良這樣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好苗子留在工廠,留在當地。”在常婉看來,張文良的逆襲故事很有代表性,能讓年輕人看到當工人的更多可能,鼓勵他們用技能敲開人生的大門。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