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

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

村裡通了網,於是有了無限可能……

柳姍姍

2021年10月15日10:27  來源:《工人日報》

10月12日,在河北省黃驊市聚館村一家農產品公司,工作人員在進行網絡直播銷售。目前,黃驊冬棗產業年產值達11億元,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閱讀提示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記者走訪發現,在網絡的帶動下,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正站在農村互聯網發展的風口上,不斷改變生活方式,甚至實現創業騰飛。與此同時,農村地區也存在網絡利用方式相對單一、用網質量待提高等問題。

 

10月12日,位於長春市榆樹市大嶺鎮的榆樹市巾幗草編聯合社內,工作人員正在打包草編果盤准備發貨。想要在微信朋友圈裡“嘚瑟嘚瑟”的聯合社負責人周艷文拍了幾張美圖,剛上傳沒一會兒,就輕鬆促成3個訂單。這個返鄉創業的女強人喜滋滋地對記者說:“這就是網絡帶來的生產力!”

8月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行政村通光纖和4G的比例均超過了99%。

近日,記者在走訪吉林省內多個鄉村時也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寬帶。在網絡的帶動下,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正站在農村互聯網發展的風口上,不斷改變生活方式,甚至實現創業騰飛。

網絡發展為創業打開低成本出路

出生於榆樹市大嶺鎮林家村的周艷文,創業前就是一個生活平凡無奇的農村婦女。2015年,她返鄉創辦家庭農場,也是這一年,家裡安了寬帶,一年要1200元費用,她覺得貴了點,但也打開了新世界。

2016年,周艷文開始嘗試草編創業。為解決銷售難題,她參加各類培訓班和展會,添加微信群,然后把群裡所有人都加上好友,將微信朋友圈打造成免費廣告平台。方法並不討巧,但確實有用。

周艷文說,網絡的發展為農村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幾乎無成本的捷徑,為提高電商運營能力,她專門去義烏學習了電商技巧。開淘寶店,建微商代理群。到2019年時,聯合社創下銷售額1.3億元,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多個國家。如今,聯合社已發展17個分社,建立18個基地,穩定的草編工人就有3500多人。

周艷文一再對記者強調,網絡對草編創業幾乎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網絡,首先就不會有這3500多個工人,現場學習只是入門,如果不是通過微信進行后續指導,沒人能堅持頻繁到基地學習。此外,她隻用一部手機就能同時和多人談單,發個朋友圈就有好幾位客戶主動“找上門”的情況並非偶然。

“我有兩個微信號,加起來有9000多個好友,疫情前根本不愁訂單。”周艷文說,去年疫情暴發,非生活必需品的草編市場大受影響,她帶領姐妹們轉戰直播平台。就這樣,從早8點到晚8點,每天都有約500個草編工人在各短視頻平台進行直播。年初至今,聯合社的銷售額有4000多萬元,這都得益於網絡的銷售作用。

更多的機會,更多彩的生活

周艷文只是農村網絡發展的受益者之一,在她的朋友圈內,有很多根植農村特色資源創業致富的小老板,大家的一致共識是,農村發展需要網絡,任何內容的返鄉創業都離不開網絡的強大生產力。

“守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一份月入萬元的高薪工作,是網絡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長春雙陽區鹿鄉鎮的李晶,曾在汽車零部件公司做過8年車間工人,去年回鄉帶娃的她借助當地產業優勢成了一名土特產直播帶貨主播。

“剛做勞務經紀人那會兒,我和媳婦在市內的農村大集和村屯街邊一邊發傳單一邊貼小廣告,忙叨了兩個月卻沒啥效果,后來發現村裡的男女老少都愛刷短視頻,便開始在直播平台上給人介紹工作,第一次直播結束,就有20多個農民工打電話咨詢找工作的事,比貼了兩個月的小廣告還管用!”吉林省鬆原市扶余市更新鄉南平村的袁少春到外地打工沒少吃虧,由此萌生了返鄉創業當勞務經紀人的念頭,網絡直播和微信朋友圈廣告成了他的一大利器。

利用直播幫助農民工找工作的還有鬆原市前郭縣就業服務中心的農村就業指導科科長董科奇。過去,他推動當地農民工就業的方式主要是逐村宣講、典型帶動,隨著農村用網的普及,他開始轉變工作思路,先是建立了全縣500名村干部勞務經紀人微信群,后又在全縣233個行政村建立了就業工作群,實現了用工企業和求職者直接有效對接。

“要想做好農民工就業工作,宣傳方式是要與時俱進的。今年4月,我還組建了一個100多人的直播團隊,全方位開展就業推介工作。”董科奇說。

利用方式相對單一,用網質量需進一步提高

盡管部分返鄉創業者已經嘗到利用網絡的甜頭,但絕大多數農村人口在用網上仍簡單停留在娛樂和社交功能上,並未真正理解、掌握並使用互聯網,這與城市人口的用網質量有很大差距。

“村子位置偏僻,家裡要是不安寬帶,電話信號和網絡都很差,打電話都不方便,我們老兩口智能手機用了很多年,就是用來刷刷有意思的視頻段子,以及和孩子聊聊天,別的功能我們也不會用。”四平市鐵東區某鄉鎮的農民工老李說。

有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農村”最根本是讓農村、農民獲利,這種利應該是與農村經濟變革緊密相關而來的利,只是讓農民上網,哪怕再優惠的流量資費,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贈予”罷了。互聯網對社會的影響已經從最初的溝通、娛樂輔助功能上升為一種生產力,生產力承擔的任務就是去改變、去優化固有的生活、生產桎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村比城市更需要互聯網,一種能轉化為財富的互聯網。

除了用網單一,農村地區的網絡質量也是急需改善的問題。去年疫情期間,無法正常上課的學生被迫轉戰線上直播,不少農村出現因網速不給力等影響學習效果的現象。對此,經常陪伴孩子上網課的周艷文深有體會:“兩三個月的上網課時間,幾乎每天都有卡的時候,本身疫情在家出不去就不太方便,網絡一卡就更鬧心了。”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