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發揮工會優勢 協調勞動關系 努力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

——近年來各級工會協調勞動關系經驗交流

2021年12月07日08:58  來源:《工人日報》

【上海市總工會】

深化“六步工作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近年來,上海工會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總工會要求,不斷健全完善勞動關系發展態勢研判、風險防控、協商協調、聯合調處、法律援助等機制,形成“六步工作法”,創新勞動關系治理理念,維護職工隊伍穩定,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一是以防范化解勞動關系風險為重點,強化摸排研判知實情。自2017年起,上海工會建立完善定時定點勞動關系矛盾隱患排查機制,重點聚焦具有改革調整任務企業和受疫情影響企業以及發生網絡輿情的企業開展專項摸排,聯合市人社局等部門建立“定期、專題和日常”三類研判制度,強化一企一策的“會研研判”。2020年疫情期間,各級工會發現180多家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企業予以預警處置,對400多家涉及重大改革調整企業進行會商會審,有序解決10多起潛在重大勞動關系矛盾風險隱患,涉及職工8萬余人。2021年以來,全市各級工會走訪摸排企業超過6萬家,其中,摸排出年內具有重大調整任務的企業近300家。同時,通過開展和諧勞動關系“法律體檢”實事項目,“問診把脈”,排查企業在勞動用工、改革調整、建會建制等方面存在的風險隱患。今年1~11月,已對525家企業開展“體檢”服務,覆蓋職工近13萬人,出具勞動關系總體評估報告579份,提出整改建議722條。

二是以健全完善協商民主制度為重點,發揮機制實效做保障。推動市人大修訂《上海市集體合同條例》等地方立法,協調市人社局、市司法局等部門共同制定實施《關於促進本市企業重大改革調整中勞動關系穩定操作指引》《關於本市企業制訂修訂勞動規章制度操作指引》,將協商民主法定程序細化為可操作性強的工作路徑,當年全市企業因重大調整引發的群體性糾紛數量同比下降近13%。2020年疫情期間,聯合市企聯、市工商聯制定實施《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企業集體協商工作相關提示》,指導一大批非公企業就疫情期間勞動關系調整,開展應急應事、一事一議的靈活協商,推動企業與職工有困難共同協商解決。制定《上海市企業集體協商工作規范》,將質效評估標准融入其中,指導基層工會建立以職工參與率、知曉率、滿意率和企業認可率為導向集體協商評價體系,切實提升職工獲得感、幸福感。

三是以融入平安上海工作格局為重點,推進聯動調處有作為。近年來,上海工會進一步強化與“三方機制”“四方合作”成員單位的密切合作,推動工會參與勞動關系矛盾調處納入全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從正面引領指導入手,實施“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持續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2016~2020年,成功推動1.06萬家企業創建“上海市和諧勞動關系達標單位”。“三方四家”共同聚焦本市非公中小企業開展用工指導服務,督促企業依法建立集體協商和職代會制度。積極推進全市各區建立企業重大調整“三方會審”機制。從反向倒逼建制切入,將企業集體協商和職代會制度建立納入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檢查內容。對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企業,通過“兩書一函”要求其依法建制。2018年以來,全市各級工會聯合市勞動監察部門共對1000余家企業實施了定向監督,對200多家企業開具“兩書一函”,90%以上企業及時整改。

四是以推動企業建制和維護職工權益為重點,加強監督援助辦實事。按照兩個“應援盡援”原則,上海工會堅持為有需求的職工提供“零門檻”法律援助服務。在全市所有勞動仲裁院和80%以上的法院設立工會專窗,在市、區兩級職工法律援助中心設立“三方聯調中心工會分中心”,在全市各街道(鄉鎮、園區)設立422個職工法律援助服務站點,專聘230名勞動關系工作指導員和400多名工會社工,簽約70多家律師事務所500多名律師,做實做強工會維權服務力量。2016~2020年,持續投入8000多萬元專項資金,為職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務16.22萬件。在開展法律援助過程中,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困難職工及家庭成員等群體,市、區兩級工會通過“會聘上海”就業服務平台,提供精准就業服務,切實將工會職工法律援助與就業服務有機銜接,有效形成預防化解勞動關系矛盾和為職工辦實事的完整閉環。

 

【浙江省總工會】

黨政重視健全機制,和諧共贏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浙江工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先進表彰暨經驗交流會精神,持續深化義烏社會化維權、溫嶺集體協商、北侖聯合調解、傳化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等經驗,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適應市場規律、具有浙江特色的和諧勞動關系發展道路。

一是黨政重視,和諧共贏理念深入人心。浙江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作為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作為高水平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納入“大平安”機制建設,形成“黨委領導、政府履職、工會推動、部門負責、企業參與”的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格局。10年來,先后出台《浙江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等10多部地方性法規,制定《浙江省深入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營造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良好政策法規環境,激發了企業職工追求和諧勞動關系的內生動力。全省廣大民營企業家堅持“依靠職工辦企業”,廣大職工凝心聚力助推企業健康發展,特別是疫情期間,企業與職工同舟共濟、共克時艱,齊心應對挑戰,確保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二是健全機制,部門多跨協同更加緊密。三方協調機制持續深化。省、市、縣全面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勞動關系形勢,會商交流重大政策調整,廣泛開展集體協商“要約行動”和質效評估,共同實施勞動關系“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園區)創建取得顯著成效。預警預報機制常態運行。省總工會與省級有關單位建立情況會商、工作聯動、要情溝通機制,實施勞動關系定期監測、勞動法律體檢、公益法律服務等系列行動,建立勞動關系周報制度,已累計開展89周110次,報送勞動爭議案件2423件,實現勞動關系預警工作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機制試點突破。召開專題會議總結推廣寧波試點經驗,會同人社部門、人民法院建立調裁訴聯動機制,呈現“調解成功率提高,仲裁、訴訟受案量雙下降”的良好態勢,實現勞動爭議化解“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

三是突出重點,職工合法權益保障有力。立足民營經濟大省實際,突出重點行業人群,努力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打造成展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鮮明標識。深化非公企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全國試點。省委書記3次作出專門批示指示,親自指導試點工作,部署實施專項督查,省“兩辦”專門發布浙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十四五”工作規劃,確定3676家省、市、縣三級試點單位,深入開展產業工人思想引領、技能提升、權益維護、服務保障等工作,涌現杭州吉利集團《共同富裕計劃行動綱領》、溫州華鋒集團“八級技工制”、金華三鋒實業車間黨建等一批先進典型。探索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和權益維護路徑。 明確“拉清單、訂計劃、配力量,盡快實現應建盡建”工作要求,今年新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1673家,發展會員212542人。省政府與省總工會聯席會議專題研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經費保障事項,出台《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深入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高溫慰問、技能培訓、法律服務等活動,建成戶外服務站點6036個,切實加大維權服務力度。推動落實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專門選派工作人員參與“浙江無欠薪”領導小組辦公室實體化辦公,推動建立建筑行業工資款與工程款分賬管理、農民工實名制、銀行卡發放工資、工資支付保証金等各項制度,在國務院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中浙江連續3年名列第一。

下一步,浙江工會將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為浙江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工會力量。

 

【蘇州市總工會】

深入創建深化試點,夯實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基礎

近年來,蘇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蘇州市總工會依托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深入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推動深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形成具有蘇州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新格局,為保持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夯實基礎,為蘇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是爭取黨政重視,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蘇州市各級黨委、政府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為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布局。市委、市政府從2007年起,每年“五一”前夕都以政府名義表彰勞動關系和諧企業,202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的工作意見》,明確提出打造勞動關系模范城市目標,要求各級和諧勞動關系企業數要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目前,蘇州已形成“黨政主導、三方推動、企業響應、職工參與”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格局,蘇州工業園區被確定為“深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全市培育了4個國家級、7個省級、23個市級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帶動3萬多家企業加入和諧創建活動行列。

二是堅持正向激勵,推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標准化。2015年,市總推動率先制定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園區)評估標准,督促基層健全機制、規范運作,還聯合蘇州大學對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園區)每年開展一次評估改進活動,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繼續予以確認,對存在問題的企業提出整改意見,對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取消“和諧勞動關系”榮譽稱號。蘇州工業園區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建立勞動關系和諧指數評估體系,針對每個企業具體問題,自動向企業推送針對性的改善建議。市協調勞動關系三方聯合市信用辦共同制定《關於對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給予正向激勵的意見》,將和諧企業列入“信用蘇州”的“紅名單”,作為授予企業家勞動模范稱號、“五一”勞動獎章的重要依據,作為工商聯執委以上職務、行業協會會長提名候選人的重要依據,符合特定條件還可享受勞動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優惠政策,激發了企業參與創建和諧勞動關系活動的積極性,實現“要我創建”到“我要創建”轉變,較大地提升了創建活動的吸引力影響力。

三是堅持全過程構建,參與做好協調勞動關系各個環節。注重依法構建。依托蘇州工會微信公眾號,推出“學法小課堂”,定期推送勞動法律知識和案例,充分發揮職工律師團作用,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做好普法宣傳,提高職工依法維權、企業依法用工意識。開通“蘇工惠”APP法律咨詢,依托全市150個法律援助站為職工提供法律援助,依托22854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形成覆蓋廣泛、縱向到底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體系。注重協商共建。以非公企業為重點開展集體協商,堅持每年春季開展工資集體協商“集中要約行動”,針對新冠疫情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的困難,率先出台《關於應對疫情影響切實做好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指導基層工會配合政府圍繞援企穩崗舉措落實與企業方開展集體協商,真正做到雙方的事雙方商量著辦,實現企業和職工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用協商實效驗証協商民主的真正價值,發揮和諧勞動關系對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蘇州工會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全總部署,緊扣“強富美高”總目標,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高質量發展要求,切實維護好廣大職工合法權益,積極參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為蘇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成都市新都區總工會】

切實履行工會職責,著眼服務職工助力勞企雙贏

近年來,成都市新都區總工會著眼服務職工、助力勞企雙贏,在推進國家級和諧勞動關系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中展示工會組織新作為。

一是健全機制共商共管,多維聯動合力攻堅。

——納入大局,推動健全機制。加強與政府部門聯動,推動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列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全面深化改革重點項目。定期向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領導小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匯報勞動關系工作,提請研究解決勞動關系重點事項。依托區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推動鎮(街道)、產業功能區成立勞動關系領導小組等工作機構,形成層層有領導、環環有人抓的工作體系。

——黨建引領,推進工會組建。堅持“黨建帶工建”,指導各類企業建立工會組織1247家,實現國有企事業單位全覆蓋,非公企業建會率動態保持在95%以上。實施“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提倡民營企業非出資人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參選工會主席,推動基層工會組織實現“五好”,增強工會組織吸引力凝聚力。

——目標管理,激發企業熱情。在區人社部門的支持下將民主管理、職工權益保障等融入構建勞動關系和諧程度考核評價規范,完善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激勵機制。

二是聚焦重點共建共治,多元化解維和促穩。

——強化企業民主管理,保障職工知情權參與權。實施民主管理建制攻堅行動,實現國有企事業單位職代會建制率基本全覆蓋,非公企業建制率穩定在90%以上。深化“民主管理宣傳月”“公開解難題、民主促發展”主題活動。推行廠務公開民主管理標准化建設,著力規范職代會、廠務公開流程,企業參與面達86%。

——強化集體協商,促進企業和諧穩定。實行集體協商工作“四季模式”,在“邀約協商季”制定下發“集中要約行動”《通知》,發動企業開展協商﹔在“簽訂審查季”狠抓企業集體協商審查工作,確保流程規范﹔在“巡察履約季”組織開展監督檢查,提高合同履約率﹔在“考核表彰季”嚴格考核,表彰先進,推動工作落到實處。加強集體協商人才隊伍建設,連續舉辦集體協商技能競賽,促進協商工作提質增效。

——強化聯動處置能力建設,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區總工會牽頭成立新都區勞動爭議人民調解委員會,主要領導擔任調委會主任,建立 “一站式”多元化解聯動處置中心,提供“互聯網+調解仲裁、法律援助、財產保全”等多功能聯動調處服務,推動工會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五調聯動”。年均投入經費30余萬元,形成勞動糾紛調解“以案定補”和考核激勵長效機制。2020年全區受理舉報訴案件、勞動糾紛爭議案件分別同比下降9.2%、10.7%。

三是整合資源共創共享,多措並舉強基提能。

——順應新形勢,著力解決新問題。建成“職工驛站”40個,打通聯系服務快遞員、網約送餐員等新就業形態職工群體的最后一公裡﹔搭建崗位供需和校企合作平台,為企業解決用工難題﹔為小微企業返還工會經費,助力企業共渡疫情難關﹔聯合人社局開展“魅力香城·和諧同行”企業各類沙龍活動,營造“企業關愛職工、職工熱愛企業”的良好氛圍。

——緊盯新需求,培育職工新技能。將職工技能大賽納入全區“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1年投入資金上百萬元,舉辦貨車司機大賽、保安員技能大賽等賽事10項。主動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及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戰略,聯合開展多種類工種的技能大賽,強化多地技能人才交流。

——著眼新發展,打造學習新標杆。推進高技能人才選樹培育計劃,圍繞新都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商貿物流、醫藥食品等重點行業發展,扎實開展工匠選推活動,培育“香城工匠”300名,發放獎勵近200萬元,通過工匠示范引領作用的發揮,帶動實現全區技能人才高質量、規模性增長,助力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企業和諧穩定發展。

 

【中國金融工會】

貢獻產業工會力量,助推實現共商共治共建共享

近年來,中國金融工會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將產業工會工作與黨的方針政策、社會民生需求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集體協商制度協調勞動關系作用,大力推進“勞動者港灣”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助推金融資源共建共享、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方面貢獻產業工會力量。

一是堅持共商共治,深入推進集體協商,打牢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制度基礎。針對金融行業崗位用工形式多樣,崗位薪酬差異較大,迫切需要在企業層面普遍建立職工收入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等職工高度關注的現實問題,中國金融工會在四個省(市)部署開展省級金融行業集體協商試點,在屬地銀保監局支持下,聯合銀行業、保險行業協會建立行業三方四家聯席會議,形成“黨委重視、行政支持、各方配合、工會推動、職工參與”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中國金融工會採取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多種方式了解職工訴求,加強企業溝通,以規范薪酬體系為核心,以促進金融業發展、維護金融業職工合法權益為原則,以建立統一行業標准為目標,推進多層級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協商。目前,北京、廈門等地已成功簽訂區域銀行業、保險業集體合同,覆蓋職工人數分別達9萬、2.7萬余人,並成功推動匯豐、渣打等影響較大的外資銀行確認執行行業集體合同,為其他外資機構開展集體協商工作樹立示范。通過集體協商,勞資雙方搭建起了常態化制度化交流平台,初步實現企業與職工和諧共贏、利益共享,對於保護和調動職工主動性、積極性,預防化解勞資雙方矛盾,推動金融業改革轉型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堅持共建共享,系統整合資源優勢,打造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項目品牌。2019年,全國總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勞動者港灣”授牌暨金融行業推進服務資源開放共享工作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金融工會聯合相關行業協會倡議號召金融機構為職工群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普惠性服務。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響應並加入站點建設。央視、《工人日報》、《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廣泛宣傳,中國金融工會及時通過召開全系統經驗交流會、實地觀摩等方式,推廣“勞動者港灣”的品牌模式,推動省級金融工會與地方工會對接。目前,河南等4個省均有超過2000個金融機構網點加入站點共建工作,河北等13個省(區、市)金融工會帶動多家地方性金融機構參與共建。中國金融工會還與中國職工發展基金會等社會資源合作,探索站點“金融+公益”項目新模式,項目覆蓋范圍不僅包括金融職工,也包括廣大戶外勞動者特別是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目前,金融系統共建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已近3萬個,其中建行“勞動者港灣”1.42萬個,累計服務超過2億人次。中國金融工會認為,有序推進金融行業服務資源開放共享,惠及全體人民,具有現實可操作性和延續性,廣大金融職工深度參與共建站點的管理、運維,既保障戶外勞動者的勞動健康權益,也為金融職工營造和諧穩定的工作環境,引領了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風尚,推動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良好氛圍。

下一步,中國金融工會將進一步擴大集體協商制度在金融行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推動職工與企業共商共治﹔進一步常態化推動引導金融系統特別是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共建站點,在共建共享中展現金融行業責任擔當,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送到職工心坎上,助推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