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豐 王鑫
2021年12月13日10:35 來源:《工人日報》
從18歲開始,21年焊花飛舞的花樣年華中,易冉把自己“焊”成一朵名副其實的“焊花”。2014年,易冉當選首屆全國十佳“最美職工”。
圖為易冉在工作中。
開欄的話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中華民族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今天的成就。
勞動創造幸福,奮斗砥礪未來。講好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廣大職工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即日起,本報開設“勞動創造幸福”專欄,以勞動者的親身經歷講述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勞動創造幸福的故事,敬請垂注。
易冉長得漂亮。清澈得一塵不染的雙眼,一笑,就純粹得動人。
她是中車株洲車輛有限公司(前身為鐵道部株洲車輛廠)家喻戶曉的“廠花”,拿起焊槍,把電焊這個職業的“顏值”提升了。人美,活干得美,從18歲開始,21年焊花飛舞的花樣年華中,她把自己“焊”成一朵名副其實的“焊花”——2014年當選首屆全國十佳“最美職工”。
2013年8月,本報記者第一次報道易冉,開頭這樣寫到:“記者面前的易冉,溫柔文靜得如同一絲清涼的過堂風。易冉身材苗條,面容清麗,手指白皙而修長……你很難將電焊工與她聯系在一起……她說:‘遇到一件焊接很好的作品,我就忍不住要去撫摸,想象這麼精美的焊縫會是誰的巧手焊出來的。’”
聽記者念當年這段文字,易冉微微一笑,仿佛沉浸在撫摸一條精美的焊縫中。
電焊花木蘭
易冉參與焊接的車輛,累計起來有1200多公裡長。
這是一條值得易冉去撫摸的美麗而漫長的“焊縫”:從2000年走出技校門的小丫頭,到成為中車首席技能專家、高級焊接技師、高級工程師、全國技術能手……用焊接的術語來形容,易冉的青春歲月焊得透,沒有氣泡,沒有夾渣。
易冉被邀請去做過很多宣講。今年9月1日,易冉10歲兒子就讀的學校迎來60周年校慶,特地邀請了各行業的人去講“開學第一課”。她作為全國勞動模范也被邀請了。
“我給孩子們講勞動的美好。”易冉說,她講到如何操作焊接機器人時,兒子和同學們都聽得入了神,都露出羨慕的眼神。
“為兒子掙了面子”的易冉,說起這事就有種純粹的幸福從眼睛深處飄出來。
這樣的“小確幸”很多。易冉是株洲車輛廠的子弟,她當年在子弟學校的初中同學,有個微信群,其中一個公務員同學,平時讀書看報多,看到有關易冉的新聞就貼到群裡,同學們忙不迭地點贊。
一起在工廠長大,同學們都很開心出了這麼一朵“焊花”。
“同學的父母、爺爺奶奶基本都是在‘430’干了一輩子的工人。”易冉覺得,同學們夸她,幾代人都“看在眼裡”。“430”這個代號,是株洲車輛廠人“代際傳承”的對企業的老叫法,有一份特別的親切感。
2011年,她去德國參加一場國際電焊大賽。
“所有的選手裡面就隻有我一個是女焊工,其他人當時都很驚訝。我跟他們說我們這邊還有很多女焊工時,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易冉說。
宣布比賽結果時,第一名都領完了獎,還沒有念到易冉的名字。“以為自己表現太差了名落孫山,當時我就哭了。”其實她獲得了大賽最高的特別獎。第二天當地媒體還用了大半個版報道,贈給她一個雅號:電焊花木蘭。
這事珍藏在易冉內心深處。她說,能給“430”人掙到榮譽,比什麼都幸福。
當智慧工人
易冉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手中威武的焊槍會換成輕巧的操控器。
她剛進廠時的底架轉胎班,是車間勞動強度最大、工作條件最簡陋的苦臟累班組,焊工每天的焊接量是125米,20公斤一盤的焊絲每天要消耗一盤半才能完成當班產量。
以前那種十多名電焊工站成排接力焊接大塊板材的場景,主角換成了機器人。去年公司中標的3950輛列車車輛,排成行,足有50多公裡長。公司建設的全國首條鐵路貨車裝配機器人焊接智能流水線,配備8台機器人,“焊接都由這些新伙伴來出力”。
她非常開心新機器時代的到來,“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工人可以把精力放在當智慧工人上”。
易冉勞模創新工作室是“焊接機器人在鐵路貨車車體應用”項目的“探路人”。
焊接工藝、計算機編程、材料學、加工工藝、組裝……易冉和伙伴們研習相關理論知識,全天“黏”在安裝、調試焊接機器人的工程師身邊,“偷學”基本編程操作。短短2個月,易冉成功跨入“編程界”。
她還自學了電工、鉗工、機械制造知識,編寫焊接機器人的維修保養知識手冊,幫助焊工轉型成為機器人運維師。
始終保持學習的渴望,易冉說這是為了增加獲得感隨時做好准備。
易冉勞模創新工作室進門的左手邊,放著一台試驗用的焊機,旁邊擺放著若干把焊槍。這是她與湘潭大學張明華教授一起研討深熔焊的小型實驗室。一次焊接論壇上,易冉與張教授一拍即合,決定深入研究深熔焊,“板子不用開坡口,提升焊接質量的同時,也簡化了焊接工藝” 。
“總是有進步的方向,就是特別幸福的事情。”說起這些,易冉秀麗的臉龐洋溢淺淺的微笑。易冉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得了“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湖南省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
接過了“袖標”
易冉獲得了很多榮譽:全國勞模、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還被邀請擔任全國勞模事跡報告團成員,當選株洲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湖南省和株洲市的黨代表……
在勞模事跡報告團,她認識了“英雄機長”劉傳健。劉傳健同她交流,“我們平時學了很多很多的知識,實際上真正用到的可能也就10%,但是那90%是用來干什麼的?就是用來在別人都說不行的時候,你可以勇敢地說:我行。”
這句話讓易冉深受啟發,對青工經常灌輸“什麼是技能”。通過修煉成為技能人才,一出手就能讓人感到一身本事,很容易把沒做過的事情做好。易冉說,大家都學習進步,就會有家的凝聚力。“我們公司在行業中薪資待遇不是最高的,但技術好的一個也沒有跳槽。”
這讓易冉感到特別溫馨。在企業,有些情感代代相傳又無法言傳。易冉入門師傅叫歐清蓮,已經退休5年。易冉遇到焊接難題時,歐清蓮會手把手指導她如何擺動手,防止焊處鼓包﹔想打退堂鼓的時候,會鼓勵她:“老師傅都沒有你焊接得好。”易冉從師傅那學習技術,學習做人,還接過了女子電焊技師攻關隊長的“袖標”。攻關隊的隊員,現在全部成長為電焊技師和高級技師。
身邊的人都有上進心,讓易冉感覺踏實。“記得那年我考高級技師,一個比我大10多歲的職工考初級技師,為了備考,我們經常一起通宵練習實操,堅持了一個月時間,最后都順利通過了考試。”易冉說,“這種感覺特別好。”
易冉擔任班長的班組流淌著友情,過年過節,她還邀請家在外地的組員到自家 “搓一頓” 團圓飯。班組有個職工,女兒先天外耳廓缺失,每年醫療費用很高,易冉帶著他參加各類技能比賽,成功晉升為中國中車的技能專家,工資成倍增長,人也自信起來。
易冉喜歡“家”的感覺,心裡還藏著一個“小確幸”:丈夫韓耀宗在市住建局工作,單位3次請她去作報告。“他坐在台下聽我講,之后還要談學習體會。”易冉笑著說,丈夫在談體會時也夸她“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