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重慶沙坪壩區總整合多方資源,讓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起來、用起來、活起來——

舉目有“家”的背后

2021年12月23日23:25  

閱讀提示

重慶市沙坪壩區總工會聯合區城市管理局、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等部門和機構,打造152個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搭建起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網,並通過“以站養站”“以店養站”的方式賦予其“造血功能”。

 

“今年以來,我們按照‘一社區一站點’的思路,建設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日前,重慶市沙坪壩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斌告訴記者,如今該區的戶外勞動者不僅能在站點裡享受飲水、充電等9項常規服務,還能體驗到心理疏導、法律咨詢等多項特色服務。

截至目前,沙坪壩區總工會通過聯合區城市管理局、區住建委、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等部門和機構,打造了152個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較去年新增115個,搭建起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網。

戶外勞動者有了“避風港”

“這個地方跟它的名字太吻合了,來到這裡,我覺得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在沙坪壩區小龍坎街道嘉新社區的“過坎居”內,外賣送餐員黃華說,以前他隻能在餐館接水、歇腳,總感覺不太自在,“現在到了這裡,就像回到了‘家’。”

黃華口中的“家”,是今年8月沙坪壩區總工會依托“過坎居”基層社會治理綜合體打造的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該站點為勞動者提供休息、飲水、心理疏導、法律援助等多項服務。

作為首批體驗該站點服務功能的戶外勞動者,黃華說,這些站點讓戶外勞動者有了“避風港”。

沙坪壩區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主任王玥丁介紹說,今年10月,區總工會印發《關於加強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的補充通知》,本著少投入、好管理、易復制、可持續的工作原則,按照“工會主導、鎮街(部門)參與、企業支持、共建共享、務實高效”和“一社區一站點”工作思路,利用現有社會資源建立站點,就近就便開展服務,做到在城區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服務全覆蓋,讓戶外勞動者舉目有“家”。

“我成了工會的義務宣傳員”

為做實、擴大站點的服務功能,沙坪壩區總工會以“豐富戶外勞動者精神生活,實現服務職工同宣傳教育深度融合”為著力點,依托各站點的空間和基礎設施,常態化組織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技能培訓等活動。

每月15日,沙坪壩區豐文街道的服務站點都會舉辦“戶外勞動者日”活動,內容包含健康知識講座、勞動維權法律知識培訓等,同時推送招聘信息﹔陳家橋街道、聯芳街道等地區的站點則依托社工組織,定期開展理發、義診等志願服務活動。

這些站點延伸了工會服務的“觸角”,提升了工會組織的影響力。

快遞員周韜以前對工會認知不多。今年9月,他首次走進渝碚路街道白鶴嶺社區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牆上張貼的工會標志、入會介紹讓我對工會有了進一步認識。”周韜回憶,“后來,在多個站點參與過工會舉辦的技能培訓、法律講座和關懷慰問活動后,我不僅加入了工會,還成了工會的義務宣傳員。”

“以站養站”激活“造血功能”

152個星羅棋布的服務站點,為戶外勞動者提供了極大便利。可如何保証這些站點持續服務職工呢?沙坪壩區總工會通過“以站養站”“以店養站”的方式賦予其“造血功能”。

12月13日中午,環衛工人趙艷芳與同事走進位於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內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歇腳,順便在該處花15元點了兩葷兩素一湯的套餐。

該中心實惠的供餐服務吸引不少戶外勞動者來用餐。該中心負責人賈巧坦言,服務中心在中心灣社區工會服務站點落戶后,包括老人、環衛工人、外賣員等在內,平均每天有200余人在這裡用餐,讓中心的運營基本達到收支平衡。在賈巧看來,養老中心與工會共建服務站點實現“三贏”:戶外勞動者多了一個歇腳地,工會以小投入建成“大陣地”,養老中心也能有所盈利。

目前,類似的服務站點在沙坪壩區還有很多,都是沙坪壩區總工會利用區城市管理局、區住建委、養老服務機構等部門、機構的相關場所建設而成。這些場所具有一定經費和人員保障。

“工會與這些部門、機構攜手打造服務站點,既讓各服務站點有人管理、有錢運行,相應場所也可以通過人員來此消費獲取盈利,進一步確保服務站點能長效提供服務。”劉斌說,今后沙坪壩區總工會還將探索“以店養站”的模式,通過引入彩票銷售點、便利店等措施,進一步盤活資源,把這些站點打造成工會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橋頭堡”。

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