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倜然
2022年01月10日09:27 來源:《工人日報》
張霽明在聚精會神地工作。受訪單位供圖
張霽明的世界一直很安靜。
於無聲處和機器對話,與數據談心。他把外界的喧囂擋在門外,在電網數字化轉型的路上穿越“無人區”,抵達“新世界”。
枯燥的數據、復雜的設備參數、頻繁的電氣試驗……這些他人覺得索然無味的工作內容,卻讓浙江國網電力運維首席技術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霽明甘之如飴。
在他的帶動下,寧波建成了國內最先進的光纖差動分布式FA(饋線自動化),電網故障停電恢復時長從“小時級”縮短至“毫秒級”,城市供電可靠性提高至99.999%,配電自動化接入站點規模和建設速度全省第一、全國領先。
張霽明平時話不多,但待人始終親切有禮,讓人感到溫暖平和。
於無聲處和機器對話
3歲時,張霽明因為藥物過敏雙耳失聰。
由於家庭條件和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上學時張霽明因沒有助聽器,根本無法聽清老師的授課內容,學拼音成為他小時候一段痛苦的回憶。
因為聽不清,他的發音與正確讀音相差甚遠。母親扯著嗓子一遍遍地教他,母親的喉嚨變得嘶啞,張霽明的嗓子也磨出了血泡。就這樣,他終於克服了發音難關。
在后來的求學路上,張霽明把這種笨功夫發揮到了極致。
為了跟上學習進度,他主動向老師、同學請教,還經常借同學的課堂筆記學習,每次他都會借3本,“這樣更全面,方便取長補短”。
靠著勤學苦練,張霽明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並順利完成學業。
2001年,大學畢業的張霽明進入國網浙江寧波市鄞州區供電公司變電檢修中心,成為一名檢修工。兩年后,他進入調控中心,擔任自動化專職。從那時起,盯著電腦屏幕和機器記錄枯燥乏味的電氣數據,成了他每天的工作。
“聽不見外界的聲音,讓我能更專注地工作。”張霽明完全沉浸在數據的世界中。
學生時期的那股韌勁不曾消退。他“泡”在變電站裡,隻要廠家技術人員來安裝設備,他就全程參與,不落下任何一道工序。為了掌握設備性能,十幾本厚厚的設備說明,他一行行、一頁頁全都“啃”了下來。
20年來,經由張霽明建設的電網自動化主站系統多達6套,從我國最初的RD-800型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到最新的OPEN5200型配電自動化系統,他都全程摸索研究過。
鄞州區有38座變電站,在電力監控系統中,光是設備狀態信號就有10萬余條,但張霽明隻要看一眼設備故障信號,就能精准判斷出故障部位、故障原因,及時提出故障處理辦法。
從50分鐘到50秒
一場原本需要50分鐘的搶修,因為“電網醫生”張霽明和團隊發明的“神器”,隻需50秒。
2020年8月27日晚7時55分,鄞州區10千伏行政N580線故障跳閘,由張霽明團隊研發的配電自動化系統立刻自動搜索判別故障位置,並通過遠程遙控操作,在50秒內完成故障區域的隔離和恢復。一場停電事故悄然消除,保障了3000余戶居民的正常供電。
為實現鄞州城市核心區域配電自動化全覆蓋目標,張霽明與團隊日夜加班,使配電自動化系統在一年時間內成功接入460條線路、1473個開關站,完成128個全自動FA環投運,率先在浙江省建成國內最先進的光纖差動分布式FA,電網故障停電恢復時長從“小時級”縮短至“毫秒級”,將城市供電可靠性提高至99.999%。
對於FA,張霽明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它就像醫生用的CT,當電網線路出現“病灶”,它能通過掃描立即發現“病灶”,並將其隔離開,從而篩選出最優方案。
2017年4月,張霽明牽頭組建了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主要針對11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二次設備管理、主站設備運維等業務領域遇到的難題進行專題攻關,目前已出色完成《縮短線路保護設備重合閘操作時間》《縮短變電站監控設備缺陷排查時間》等課題。
張霽明不僅把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編寫成了培訓教材,還研發出一套調度自動化仿真培訓系統,幫助新員工快速成長。如今,在他的帶領下,多名班組成員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能專家,團隊獲得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國家電網先進班組等多項榮譽。
機器人“哪吒”問世
在寧波市城東院的配電房內,橘紅色“身體”、閃動綠色“眼睛”的機器人“哪吒”十分亮眼。它舒展臂膀打開配電室DTU櫃門,肩上的“大眼睛”迅速掃描識別櫃內裝置面板燈狀態,作出精准狀態分析,隨后它伸出“拈花指”,精准按動裝置面板按鈕……
2021年3月29日,由張霽明團隊攜手中國聯通寧波分公司研發的基於5G的智能圖像識別和自動檢修機器人“哪吒”正式試點投運。
“哪怕一個小故障,巡檢人員往返處理也要1小時、甚至幾小時,如果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實現自動巡檢就好了。”“哪吒”的誕生源於張霽明此前的一次“異想天開”。
智能機器人需要精准定位,精度誤差要控制在0.02毫米之內。那股肯下笨功夫的韌勁再一次推著張霽明向全新的領域進發。
他天天跑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終於迎來了“哪吒”的誕生。
此外,張霽明還積極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在電網應用,利用電力負荷對社會經濟響應的敏感性,參與寧波供電公司調控雲數據集市平台疫情后復工復產指數的開發,為政府部門指揮決策和電力調控、電力營銷等生產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近3年來,張霽明團隊技術攻關共產生“配電網不停電自動化信息聯調技術”“變電站監控信息自動驗收工具”等6項科技創新成果,24項各類專利、軟件著作權,多項科技創新成果已在電網系統內推廣。
作為浙江省內首屈一指的電力技術大師,不少企業向張霽明拋來橄欖枝,並給出高薪待遇,但這些並未在他平靜的心裡泛起漣漪。
“我現在的平台多好啊,既熟悉,又有感情,我就想一心把企業自動化做好。”張霽明淡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