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一碗面條帶動20余萬人就業創業——

【叫響勞務品牌 提升就業質量】“雲陽面工”的“前世今生”

李國

2022年03月14日10:22  來源:《工人日報》

在很多人眼裡,一碗面條可以用來填飽肚子,但在重慶,這碗面條卻改變了20余萬人的命運。

“學習面條制作不僅讓我有一技傍身,還實現了月薪過萬。”45歲的“雲陽面工”李左青對記者說。

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數十萬雲陽人背井離鄉開面坊、求生存、謀生活。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雲陽面工”成為家喻戶曉的勞務品牌。

對“雲陽面工”而言,這碗面是生活,更是鄉愁。走出去,這碗面是他們堅強的后盾,歸來時,這碗面亦是他們溫暖的懷抱。

“雲陽面工”享譽全國

在雲陽面業協會會長陳紹全記憶裡,他從小就看著鄉親們做面。

雲陽面以“爽滑、柔軟、細膩、不渾湯”的特點,贏得消費者青睞。之所以有這樣的特點,很大程度是由雲陽面的原料決定的。

據陳紹全介紹,雲陽面採用中筋粉制作,還會加入一定比例食用鹼。並且雲陽面的臊子富於變化、種類多樣。

1995年,25歲的陳紹全已是一名成熟面工。他開著一輛小摩托車,艱難地走上創業路。

想要闖出一片天的他,絞盡腦汁提高面條質量,他做出來的面條更白淨、更勁道。

為了讓更多鄉親通過面條產業過上好日子,他挑起了傳幫帶大梁。從1999年至2006年,他先后前往新疆、浙江、福建等地開設面坊。如今,他開設的8家工廠分布於寧波、陝西、重慶等地,年產值達到3億元。

1974年出生的賀世安,如今已是身家上億的“小老板”。

1997年,因經營農產品負債的他舉家來到上海朱家角開了一家小面店。他不僅很快還清債務,還帶動鄉親們創立了“雲陽面工”勞務品牌。

從2003年開始,先富起來的賀世安當起了“勞務紅娘”,把家鄉特困戶、貧困戶的成年兒女帶到上海面坊,手把手教他們挂面技術,藝成之后,又幫他們謀市場、擇地點、租門面。

正是陳紹全、賀世安這批“雲陽面工”,以親幫親、戶帶戶的形式,帶動全縣其他鄉鎮5萬余名農民工從事“雲陽面工”,開面坊1萬余家,讓這一特色勞務品牌享譽全國。

新生代“面匠”接力傳承

李左青有3個孩子,靠著夫妻倆打工的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他一直想學習制作面條,但上千元的培訓費讓他有些吃不消。

一籌莫展之際,2021年9月,他從村委會得知,當地工會組織和人社部門要針對缺技術的相對貧困戶舉辦面工培訓班,不收培訓費,免費提供食宿。他毫不猶豫報了名。

稱量、加水、和面……培訓班聘請的專業老師從每一個制作環節開始,手把手地教。在20天培訓時間裡,李左青很快掌握了面條制作的各道工序。隨后,他在慶渝北區開了一家小面館,第1個月就淨收入12000元。

“差不多是我們兩口子過去打工兩個月的收入。”李左青喜滋滋地說,在培訓課裡學會的南瓜面、紫薯面、菠菜面很受歡迎,自己對創業前景信心滿滿。

2018年,雲陽面的新生力量——“面四代”、90后陳莉,在雲陽縣開了一家雲陽面館,想要打造“會呼吸的面”。

陳莉從餐飲角度對面條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雨天,面的發酵時間要縮短,避免發酸﹔晴天,做面環境要增加濕度,避免面條不筋道。

“未來,我想在店裡集中展示“雲陽面工”的手藝,拓展引進全國各地的面食產品,為鄉親們提供發展新思路,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陳莉說。

品牌越擦越亮

在脫貧攻堅中,雲陽縣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等渠道,採取勞務輸出、就業轉移等方式,鼓勵有一定制面技能的貧困群眾到相關地區創業就業,進一步推動了“雲陽面工”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

“打造以‘雲陽面工’為代表的精品勞務品牌,已成為我們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措施。”重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聯合地方政府部門,深度挖掘面業加工產業,精細包裝“雲陽面工”勞務品牌,並從產品質量、加工工藝、誠信誠實、規范競爭等方面,逐步實現行業規范化、規模化。

“我們鼓勵各職業培訓機構開設面工培訓項目,聘請業務精湛的加工人員培訓授課,工會、人社部門全程跟蹤教學過程,落實三方機構開展技能鑒定評價。”雲陽人社部門負責人表示,從2019年以來,雲陽開展面工職業技能培訓4000余人次,80%的參訓人員從事相關工作崗位,最高年收入10萬元以上。

近日,由雲陽縣總工會、縣人社局、雲陽面業協會承辦的“雲陽面匠”職業技能大賽圓滿落幕,近百名制面技術工人的高超技藝展示了“雲陽面工”的新形象。

“面業加工經營成本低、收入穩定、方式靈活,能幫助困難群體就業創業打下技能基礎。”重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重慶還積極爭取將“雲陽面工”申報為特色工種,納入就業創業扶持、職業技能提升范疇。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