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湖北十堰深入推進“產改”,實施“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

“靶向”提升技能 培育新型產業工人

張翀

2022年04月21日08:54  來源:《工人日報》

“以前我們兩口子都在外地打工,照顧不了老人孩子,也沒攢下多少錢。如今在工會幫助下,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收入也比較穩定。”日前,湖北十堰鄖西縣夾河鎮箭流鋪村的村民周建國說,他在河夾扶貧產業園三強木業工作,經常參加園區工會組織的上崗培訓,有了一技之長。

這是十堰市“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的生動寫照。

2018年,十堰市總工會在推進“產改”中,創新實施“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致力於為每個家庭培養一名產業工人,掌握一至兩項就業技能和致富本領,以期“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方”。

摸底數、強培訓、建平台

“以前在廣東打零工維持生計,現在接一個菇棚一年能賺兩萬元左右。”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村民杜昌飛說。2019年初,杜昌飛夫婦參加了由鄖陽區人社局、區總工會等舉辦的香菇種植技術培訓班,通過培訓取得上崗資格,成為“香菇小鎮”上的技能人員。

“香菇小鎮”是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龍泉社區,也是湖北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集中安置1.5萬名易遷戶,配套建設香菇生產基地和襪業扶貧工廠。杜昌飛一家的情況,在“香菇小鎮”十分普遍。

十堰市鄖陽區是農業大區,有農村勞動力21萬人。近年來,在省市工會的推動下,鄖陽區搶抓 “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試點機遇,聚焦貧困戶勞動力、城鄉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自主擇業人員等重點人群,摸底數、強培訓、建平台、促就業,著力為每個家庭培養一名產業工人。

近3年來,該區轉移就業13.8萬人,4.1萬名群眾轉化為產業工人,務工收入27.6億元。通過把農特產品轉化為商品,把農民工轉化為產業工人,實現了“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目標。

“靶向式”培訓提升技能

十堰市房縣大木廠鎮大木鞋業有限公司員工陳秀娟,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丈夫患病一直無法工作,家庭貧困,掙錢養家的擔子全都落在了她肩上。在“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實施中,工會組織了解到她的情況,介紹她就近到村裡的扶貧車間上班,經過針對性培訓后,每月有2500元的收入。

近年來,房縣成立“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領導小組,整合人社、農業、教育等10多個有培訓任務的部門,建立健全一體化工作機制。同時,圍繞特色產業,在培訓競賽上持續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通過“定向式”“訂單式”培訓,幫助建檔立卡困難職工家庭直接就業。針對有培訓就業意願的農村勞動力實施就業技能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幫助其掌握一技之長。

十堰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馥秀介紹,十堰市通過“靶向式”技能培訓,出台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和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細則等政策,創新培訓形式,提升產業工人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從2019年1月至今,該市開展了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14.8萬人次,累計支出培訓補貼1.98億元。圍繞食用菌、茶葉等6大農業特色產業需求和企業技能人才缺口,十堰市“靶向”摸排企業缺工情況、“靶向”教學、“靶向”輸送就業上崗,實現培訓與就業的無縫對接,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技術能手傳幫帶

在十堰市鄖西縣恆達掃帚專業合作社,一把把精美的掃帚從這裡生產、走向市場,帶動周邊的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該合作社成立於2009年,因為能有效帶動困難職工就業脫貧,得到鄖西縣總工會的支持,逐步做大做強。

“工會組織我們考察學習、技術培訓、參加職工雙創大賽,幫助合作社創新產品和改進工藝流程,把產業鏈條延伸到工藝、旅游等領域,同時還幫助合作社將產品銷往全國。”提及工會,湖北省勞動模范、鄖西縣恆達掃帚專業合作社創始人胡朝柱贊不絕口。

鄖西縣總工會積極引導先進模范發揮榜樣的力量,鼓勵技術能手作為致富帶頭引路人,以傳幫帶的方式帶動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縣總工會通過勞模引領,帶動創業就業。

截至2021年底,十堰市26.6萬戶貧困戶、83.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其中61%轉型為新型產業工人,工資性收入佔家庭收入80%以上。

十堰市委常委、市總工會主席張濤表示,下一步,十堰將以“產改”5周年為契機,聚焦重點任務,全面總結經驗,系統謀劃、深入推進“產改”特別是“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努力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高素質產業工人大軍,助力推動十堰經濟跨越發展。

(責編:蔡雨荷、黃瑾)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