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各地工会及产业工会>>地方工会报道>>福建

我们走在大道上——福建工会工作巡礼【3】

2017年10月20日10:34  来源:《工人日报》

把服务植入改革的全过程

“改革”始终是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服务”始终是切入改革的最佳“诉求点”,而“服务”正是工会组织“群众性”的集中体现,是工会政治特质、功能定位的内在要求。工会上下,正从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入手,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会服务“升级版”。

重心,从“向上”到“向下”

在最近热播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三集中,有一段这样的解说词:“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然而现实中,无论是领导体制,还是工作方法,都逐渐与党政机关趋同,也和要联系的群众渐行渐远。”

前些年,包括工会在内的群团组织也举办了许多“高大上”的活动,而检验这些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都是看“上”是否满意,至于群众有何反映,则忽略不计。久而久之,降低了群众对所联系对象的动员力、号召力与影响力。

改革,就是要接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这根“地线”,重心,必须向下。

重心向下,从转作风始。省总工会率先建立工会干部联系基层和职工“三项制度”,即常态化下基层制度、参加基层工作制度、与职工交朋友制度,拉近了工会干部与职工的距离。福州市总工会实施一线工作法,工会机关干部每人每年经常性联系5名基层工会干部、30名不同领域职工,金字塔式地拓展职工“朋友圈”,重塑了工会干部应有的形象和作风。

重心向下,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让基层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此,这些年省总工会推出一系列政策性举措。为了让基层有钱办事,加大工会经费向基层倾斜,下拨经费比例年年攀升。2016年,下拨经费占总支出的75.7%。为了让基层有人干事,出台《福建省工会专干管理办法》,省总工会补助每个镇街(园区)2万元用于支付工会专干工资,为全省87.5%的镇街(园区)聘用了工会专干共1200多人,镇街(园区)工会人手短缺、无人办事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为了让基层有平台发声,加大了工会领导机构的一线职工与劳动模范比例。目前省、市、县总工会劳模和一线职工兼职副主席由1名增加到70名,劳模和一线职工在省总工会委员中占比达47.2%。

目前,福建工会正在大力构建“群众性”评价方式,建立工会工作职工参与制度、工会决策事前征求意见制度、工会活动第三方评价制度,凸显职工话语权……重心向下,让更多职工感受到了工会职能的回归。

服务,从“特惠”到“普惠”

“回城的路更近了”,拿到春节回乡300元的车费补贴,刚来厦门不久的新员工小张一脸兴奋。“没想到,工会这么贴心。”

2015年春节,厦门市总工会改变以往租用专列送农民工返乡的传统做法,结合工会会员服务卡项目,推出“平安返厦报销五折车票款”普惠活动。凡是春节后从户籍地返厦的非厦门籍企业员工,从原籍乘坐车辆返回厦门的,均可获得一次单程车一半价款的补贴。2016年,共有10多万名职工享受到这一政策,补助款项1500万元。

从受惠的数量看,这一活动体现了服务的“普惠”性。

同样,与厦门毗邻的泉州,也把普惠服务纳入了工会工作的实践,打造“十分钟职工服务圈”。

从2013年至今,泉州工会依托300多家职工服务中心(站),帮助100多万人(次)外来工、农民工平安返乡过年;为职工提供就业岗位近6万多个;帮扶困难职工11万人次,发放帮扶资金5000多万元;筹集金秋助学金近3000万元,资助近万名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组织近300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医疗互助活动,归集互助金1亿多元。90%以上的劳资纠纷在基层职工服务站得到解决。

普惠,靠的是延伸服务手臂。目前全省已建成1149个职工服务中心(站),聚合了省市县乡(镇街、工业园区)四级服务网络,打造了集就业指导、困难帮扶、医疗救助、信访接待和法律援助等项目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

“普惠,不能局限于物质,还有文化普惠”,厦门工人文化宫主任吴红霞对此深有体会。这几年厦门工人文化宫开展的“职工春晚”走进近百家企业,职工演职工,让更多职工感受到了工会的温馨与温暖。为了给普通职工提供“文化大餐”,福建省总工会实施工人文化宫建设五年规划,推进工人文化宫新建、改建和扩建,并加大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目前,龙岩、晋江、光泽等20个市、县工人文化宫已立项,并进入了建设周期。

如今,在厦门,工会会员服务卡让职工享受开卡送保险、购物打折、法律援助、困难帮扶、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在石狮,“一镇一行业、一镇一中心、一镇一机制”等项目化工作,让工作在乡村的外来工,有了“我的城市我的家”的感觉;在莆田,市县工会在北京设立驻京流动会员工会工作委员会,开展在京莆籍务工人员服务工作……无论何时,不论何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正成为一种共识。

从“特惠”到“普惠”,改革的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而是要让更多的职工感受到“工会就在身边”,感受到触手可得的实惠。

维权,从“分散”到“整体”

2015年1月24日,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业法庭——劳动法庭。据统计,劳动法庭设立两年多来,共受理各类劳动纠纷2000多件,审限内结案率99.5%。

如此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得益于劳动法庭为职工维权推出的一系列有力“法宝”。在这里,劳动争议案件可以走绿色诉讼通道,农民工维权可以享受方言服务,工作地已经变更的劳动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调解保障自己的权益。

同样,在龙岩,新罗区法院与工会联合开辟了“调解超市”和“劳动争议调解室”,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劳动争议纠纷将委托“一市一室”,达成协议的,由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这种法院与工会、司法行政机关、劳动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让审判工作融入对劳动争议纠纷的综合治理之中。

这些新鲜事物的出现,说明了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服务方法已从单纯依赖工会资源的传统方式向多元借助社会资源转变。

依法维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维权。今年10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出台《福建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实施前一周,省总工会联合宣传、司法、人社等部门深入开展“全省职工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组织17支农民工法治宣讲队,14万名职工参与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同时,各地也在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 “一庭一室四制度”维权联动机制、农民工法律维权“全程帮”、职工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职工维权“绿色通道”等依法维权模式,让职工共享、尽享法律的阳光。

“整体”维权,需要顶层设计,宏观推动。5年来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解决了职工技能提升、困难职工帮扶、农民工子女入学等涉及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的800多项实际问题,特别是持续关注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状况,先后多次列入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议题,推动不断改善环卫工人工作生活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5年来,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职工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各级工会共筹集“两节”送温暖慰问款4.8亿元,走访7600多家困难企业,慰问35.83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筹集助学资金1.15亿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6.19万名;组织职工参加医疗互助活动累计961.3万人次,补助30.98万人次;深化女职工关爱行动,建设600多家“妈妈小屋”……工会以点滴服务汇成长河,一步一步地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

目前,在省委颁布的福建省群团改革意见中,省总工会确定的改革项目有25项,其中绝大多数是服务职工项目。

(责编:实习生、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