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地方工會報道

江西省總工會“建家、強家、暖家”專項行動巡禮【2】

2017年10月10日08:27  來源:《工人日報》

如今,走進九江經開區“職工之家”,感覺就像進入了職工活動的快樂大本營,“以前下班了,就隻能待在宿舍玩手機,現在不一樣了,可以去打球、看書、上網學習,業余生活豐富多了!”志高空調(九江)有限公司職工龔大海如是說,“職工之家”建成后,成了他和同事們的主要活動聚集地。

改革創新 打造“職工之家”升級版

建家是基礎,強家是關鍵。“建家、強家、暖家”專項行動,作為工會改革的重要內容和轉變作風的重要舉措,各級工會把它作為一個重要工作抓手。

5月19日,江西省吉安縣群團工作中心揭牌成立,江西省升級版“職工之家”正式推出,作為推進該省群團改革工作的破冰性舉措,該中心的揭牌意味著江西省群團組織在構建大群團大服務工作格局上邁出了一步,讓群團改革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

作為全省群團改革工作的試點,吉安縣群團服務中心窗口定位為大群團格局的工作平台,將縣總工會、團縣委、縣婦聯、縣僑聯、縣科協、縣殘聯、縣工商聯納入其中。

吉安縣群團工作中心設在縣為民服務中心一樓大廳,設有綜合服務、困難幫扶、惠民幫扶、項目管理、殘疾人幫扶5個服務窗口,服務項目共計34項,其中惠民幫扶19項、就業創業1項、素質培訓6項、安全生產2項、權益維護6項。鄉鎮層面:成立以黨委副書記為中心主任的鄉鎮群團工作中心,開設群團工作服務窗口,推行前台咨詢受理、后台統籌辦理的“雙陣地”服務模式。根據服務對象、服務時間、服務事項的不同,組織縣群團部門集中到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辦理各類事務。同時,群眾也可利用“民事直通車”或撥打民情熱線電話,預約辦事時間,由鄉鎮為民服務中心提前收集材料,在預約日當天進村入戶為群眾辦理。村(社區)層面:建立以村(社區)書記為站長的群團工作站,由村小組長或黨員骨干擔任代辦員,負責收集群眾辦事信息,全程為群眾代辦各類事務。同時,積極落實由村(社區)干部、黨員中心戶分別負責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智障殘疾等困難群眾上門服務,讓群眾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到貼心服務。

吉安縣群團綜合服務改革堅持“一帶三聯”,通過黨建帶群建,實現群團組織聯建、機制聯動、服務聯心。群團組織和群團工作由單打獨斗走向聯合運轉、由相對封閉走向開放多元、由自成體系走向整體聯動,真正使群團工作活了起來、群團干部強了起來、群團事業火了起來。

5月31日,吉安縣官田鄉湖霞村村民歐陽積茂來到吉安縣群團工作中心困難幫扶窗口,為妻子申請農村婦女大病救助。窗口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歐陽積茂,一方面耐心向他告知相關事項,另一方面馬上為他妻子辦理了救助申報手續。這是該縣群團組織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的一個例子。據統計,今年以來,該縣各級群團組織已開展各類活動24次,為群眾辦理各類事項3247項。

7月25日,為加快推進吉安市群團服務中心建設,吉安市總工會牽頭召開現場推進會,大家結合本單位工作實際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幫助完善群團中心設計和功能設置,這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

同時,江西省工會還積極打造“互聯網+工會”,利用互聯網打造網上服務職工平台,延伸工會的服務范圍。贛縣區總工會積極推行“互聯網+工會”工作模式,以服務為抓手,服務站為媒介,借助園區這個平台,促進企業建會、職工入會工作。實現業務、資訊、服務、陣地“四上網”。一是“業務”上網,即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交流群和“六站一服務”工會管理系統,實現了建會入會、會員管理資料網絡化,職工評議、企業職工和交友互動活動。其中服務站的工會信息管理系統,已收入183家企業建會資料,18635名工會會員信息,相關文件332篇。通過微信平台和公眾號協助了38家企業招工,組織了5次工會活動,工會培訓6次﹔二是“資訊”上網,形成“互聯網+公眾號+手機報+交流群”相結合的工會新聞傳播機制,第一時間將上級工會、區委精神、政策傳遞到職工群眾中,有效發揮工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三是“服務與陣地”上網,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在建立線上平台的同時,促進線下服務窗口工作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形成工會業務線上線下工作鏈條,網上進行政策咨詢、程序問詢,線下實現業務辦理,通過工會服務站這個“工會服務窗口”解決了職工辦事“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謝亦森指出,當前推進群團和工會改革,要整合群團資源,延長服務手臂,把落腳點放在基層,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多、更有效、更直接的服務。要讓群團跟著群眾走、服務跟著需求走、資源跟著基層走,扎實開展“建家、強家、暖家”行動,通過“三家”行動整合資源,充實工會組織體系,增強工會組織凝聚力,提高工會維權幫扶工作水平,把工會工作延伸到車間,下沉到基層,落實到班組,扎根進機關,最大限度地惠及到廣大職工群眾。

真情服務 做職工群眾“娘家人”

暖家是落腳點,為此,江西省總開展了多方面的活動。

1個月前,來自雲南的4位農民工,走進瑞金經開區的“三師一室”求助,他們受雇為園區企業安裝電梯,但被施工方拖欠了兩個月工資一直不發。瑞金市總工會駐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作站站長廖文彬了解情況后,經過與施工方溝通后,4位農民工順利在兩天內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資。這是工會為職工服務解難題的一個縮影。

自2015年8月起,江西省總工會在全省工業園區開展“三師一室”工作制度,改變“圓桌會議”的調解方式,創造了“沙龍茶敘”調解勞動爭議的新模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指導幫助基層工會尤其是非公企業工會更好地代表職工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通過“走下去”的方式,有效解決服務職工“最后一公裡”問題,目前,共有1186名“三師”活躍在95個工業園區,越來越多的“小問題”在車間、班組、公司得以解決。

在“三家”專項行動中,樂平市總工會針對本地農民工人數眾多、農民工入會難、農民工入會有名無實等實際情況,通過集思廣益、實地調研、整合資源,創新維權新模式,讓農民工真正心甘情願地加入工會組織。今年6月,樂平市總工會派專人到福建晉江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在考察中發現,晉江及周邊樂平籍務工人員達4000多人,農民工普遍未簽訂勞動合同,沒有勞動工傷保險,當地工會也未將他們納入工會保障系統。樂平市充分利用“樂平市眾埠鎮駐晉江流動黨支部”這個已有平台,將工會的維權工作融入到支部的日常工作中,建立支部建設與工會維權聯動機制。7月1日,福建晉江(樂平籍農民工)維權服務站挂牌成立,為外出務工人員遮風擋雨。

“我每個月的工資都打入這張龍卡,有了它,就像有了省錢的法寶!”握著手中的龍卡,江西漢騰汽車有限公司的職工蔡敏告訴筆者,“工會組織的關愛,讓我暖在心裡。”蔡敏說的就是工會龍卡,源於江西省總工會聯合省建行開展的“工會龍卡”普惠制工作,這是一張加載諸多優惠內容的銀行儲蓄卡,持卡職工可在吃、住、行、游、購、娛、醫等方面消費,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優惠。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已發行50多萬張工會龍卡。

今年是江西工會開展“金秋助學”活動的第二十一年,通過這個活動,多少寒門學子實現了“大學夢”,從而展翅高飛。通過這個活動,溫暖了多少困難家庭,讓他們走向光明。據統計顯示,近年來,江西省各級工會共籌措助學資金5.6億余元,資助困難職工子女36.7萬余名,使“金秋助學”成為省工會幫扶工作品牌活動之一,成為國家助學政策有效補充形式。

為提高一線環衛工人保障水平和抗風險能力,使工人們有更多的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近日,九江市總工會向市區2633名18~65周歲一線環衛工人贈送“人身意外醫療綜合互助保障”,贈保資金共計26.33萬元。據了解,九江市總工會已連續5年向環衛工人贈保。

江西省工會用一件件為職工群眾辦的實事拉近了工會組織與職工群眾之間的距離,強化了黨與職工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了工會組織的凝聚力,用行動打通服務職工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在服務職工群眾中煥發出蓬勃生機,讓職工群眾獲得幸福感,展現了新常態下工會工作新作為、新風採。(盧翔)

(責編:實習生、閆妍)
分享到: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