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身邊的大國工匠

“定海神針”蓋鳳喜:最好的工作狀態是無人知曉

王醒

2017年10月16日10:03  來源:人民網

興旺號鑽井平台。(資料圖片)

從深圳出發,坐近2個小時的直升機到深海鑽井平台,在海上一待至少28天……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段不尋常的經歷,可卻是蓋鳳喜的工作常態。

今年48歲的蓋鳳喜是中海油服興旺號深水鑽井平台的高級定位師,也是國內參與動力定位深水鑽井平台較早的人之一,可以說,他的成長,是我國動力定位深水鑽井平台發展的一個縮影。從無到有,從引進到吸收,實現再提升,蓋鳳喜和他的同伴用其一絲不苟、精細操作的職業操守,讓深水鑽井平台穩穩地矗立於每一個作業井位,平穩地穿梭於每一塊勘探區域。

大家都叫他“南海上的‘定海神針’”。

“沒有人知道才是最好的狀態” 安全永遠第一

在大海上,靜止比運動困難得多。海洋處在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對於一艘出海的輪船,風浪、海流、雷雨……都將影響它的航程。

而深水鑽井平台面臨的困難更加復雜。因為海底井口的位置是既定的,漂浮在海面上“半潛式”鑽井平台必須跟井口保持相對靜止。無休無止的風浪、變幻莫測的海流、倏忽來去的雷雨,面對大海雄偉而變幻莫測的力量,一艘平台想要“獨善其身”地保持靜止,傳統的錨泊定位方式已無法實現。

我們現場看了興旺號過去幾小時的定位“足跡”,基本保持在1米以內。讓一個垂直高度為99.66米,相當於一座33層高的樓房大小的鑽井平台在汪洋大海上“穩如泰山”,除了需要高精尖的機器設備,更需要一位細心的人來進行操作。這個人就是定位師,作為一個動力定位師,既要作“眼睛”,為平台放眼瞭望﹔又要做“小腦”,為平台保持平衡﹔還要控制“肌肉”,為平台抵御外力。

在日常的鑽井作業過程中,定位師負責平台的定位、移位和穩性控制,確保平台全方位滿足鑽井作業需求。鑽井作業時,井口定位是深水鑽井平台實現生產作業的首要條件,而定位師對該系統正確熟練的操作,是連續完成鑽井作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緊急情況下,定位師需要和司鑽、水下師一起按井控程序及應急解脫程序,完成平台從井口解脫撤離的操作,避免設備,人員以及周圍環境的重大損失。

這項工作究竟有多重要?興旺號鑽井平台水下作業深度達1267米,連接平台和井口的隔水管末端是300噸重的防噴器,用以防止地下油氣失去平衡時發生井噴,防噴器所連的隔水管要時刻與鑽井平台保持垂直狀態。在汪洋大海中,這根連接平台和井口的管線就如同一根臍帶,稍有不慎,將會招致“大禍”。

動力定位師是個鮮為人知的職業,可正因這個崗位責任重大、不能出錯,蓋鳳喜說自己的這個工作“沒有人知道才是最好的狀態”,能夠一直“默默無聞、平平靜靜”的工作是蓋鳳喜最大的心願。

“再好的應急不如避免應急” 用經驗化解危機

蓋鳳喜從事動力定位工作已有18年,回憶起剛入行時外籍同事曾反復對他說:“做好應急”,可在蓋鳳喜眼裡:“再好的應急不如避免應急”。

在深海航行,最大的風險莫過於遭遇惡劣天氣,對於鑽井平台而言,則是台風。蓋鳳喜告訴記者,南海上經常遇到的台風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由呂宋島那邊形成的途徑南海的台風,“這種雖然凶猛,但移動路徑比較有規律”﹔另一種則是南海區域突然形成的規模較小的台風,用蓋鳳喜他們的行話叫“土台風”,“這種台風有時讓你沒有時間准備,是最難‘對付’的”,小的台風如果離平台太近就是巨大的風險。

就在2013年,一個“土台風”著實讓整個平台“捏了把汗”。“當時台風距離我們大約四五十海裡,形成之后迅速變大,浪已經打到了平台的‘肚子’上……”得益於公司提供的早期氣象預報,平台已經從井口脫離,但由於台風距離較近,平台已來不及躲避,接受狂風暴雨的洗禮在所難免。“這個時候既不能坐以待斃又不能‘硬碰硬’”。蓋鳳喜憑感覺小心駕駛,控制住平台艏向的同時,保持推進系統低負荷穩定運轉,不在意平台的進退,與台風“正面交鋒”后再順勢而行,從而巧妙地避免了危機。

“在我們心裡隻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信念,就是要保証平台及人員的的安全”,蓋鳳喜說。和普通固定式平台避台全員撤離回陸地不同的是,他們要留在海上和每一個經過他們附近的台風周旋。中國海油有嚴格的避台程序,如果有台風可能進入作業區域要堅決執行撤離程序,不能僥幸抗台。在打目前這口井的過程中,他們已經經歷過四個台風的干擾,他們對每一個台風都仔細分析,綜合公司提供的氣象預報及網上各種氣象信息,區別對待。基於18年的南海地區避台經驗,他為平台提供了許多合理的建議,為科學避台提供了參考。

蓋鳳喜總是樂觀地說自己運氣好,從業以來沒有遇見過什麼“大風大浪”,笑稱自己是個“沒有故事的人”。“其實並不是沒有遇見過風險,只是每次都通過正確的判斷與有效的措施化解了”,跟了蓋鳳喜“學藝”多年的徒弟說。

“從小就有一個航海夢” 苦心學習鑽研技術

每當有人問他為何會選擇這樣一份危險又“枯燥”的工作時,蓋鳳喜總是笑笑說:“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小時候經常用紙折成小船放到河裡看它遠去,曾經夢想它變成一艘大船,載著自己駛向大海,看一下外面的世界,這是小時候模糊的航海夢”。1993年從大連海事大學畢業后,他從遠洋超級油輪實習生開始,穿梭於大洋中,7年的航海生涯讓他熟悉了傳統的航行技能。

上個世紀末,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動力定位的船舶相繼出現。對於航海科技一直保持著好奇心的蓋鳳喜也留意到了這方面的信息。

機會或許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1999年底,蓋鳳喜應聘了挪威石油公司的FPSO(帶有動力定位的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可對原油進行初步加工並儲存及外輸)動力定位師一職。這是他在這個崗位的首次嘗試,也是他首次從石油運輸進入到石油生產行業。

在這裡,他以扎實的業務技能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得到了作為行業領域內要求極其嚴苛的挪威石油公司的認可,一干就是8年。挪威石油公司結束后,他應聘進入挪威鑽井公司,在動力定位鑽井平台“西方大力神”上從事定位師工作,也是從石油生產轉入到石油勘探開發行業。

這時,在上海,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座深水鑽井平台正在進行建造中。“深水、鑽井勘探、DP動力定位”,作為一位在海洋石油領域摸爬多年的人,他感覺到這將是我們深海開發的開始,將使我們的深水鑽井不再依賴於國外的鑽井平台。蓋鳳喜謝絕“西方大力神”平台挽留,放棄了的外籍平台工作機會,毅然和幾個同伴選擇回到國內平台參與其后期調試海試及投產作業。

“能夠參與深水作業,至今都覺得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能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為我們自己國家的服務和培養后續人才,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他平靜的說。

18年來一半時間在海上 業精於勤、頃授予人

18年來,蓋鳳喜有一大半時間是在海上。面對著中控滿眼的設備,對他們發出一個個精確的指令,實現定位,轉向,千裡奔襲。“我喜歡自己的工作,也願意鑽研了解自己的工作。”

多年專注於本職工作,換來的是對工作各個環節的了然於胸﹔見微知著,換來的是對動力定位系統的使用和設備調試的豐富經驗積累。

公司建平台伊始,他也參與到調試和海試的過程,與廠家工程師交流,測試設備性能並找出設備需要整改之處,為后期的作業打好基礎。

在蓋鳳喜他們這幾個定位師之前,國內海工市場的定位師隻能通過國際市場外部高價招聘,國內能夠勝任該崗位的人寥寥無幾。

隨著深水開發的需要及新平台的投入使用,培養國內動力定位人才刻不容緩。深知這一點,蓋鳳喜對團隊的新成員總是毫無保留地給予指導與幫助。進入中海油服的6年中,在他“門下”已經有多個徒弟“出師”,目前均在公司各個鑽井平台擔任動力定位師。

目前,中國海油在深水人才的儲備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像興旺號這樣先進的深水平台基本上由公司自己培養的年輕團隊負責管理和操作。

在旁人的眼中,蓋鳳喜是一個冷靜、睿智的動力定位師,他自己的感覺是:學然后知不足,業精於勤,隻有用心做事,不斷學習,才能精確定位,安全生產,“定海絕無神針”。

(責編:實習生、閆妍)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