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身邊的大國工匠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鄧建華:創新的目的就是掌握核心科技

人民網 栗翹楚

2017年11月22日08:33  來源:人民網

編前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016年以來,重慶市總工會按照全國總工會的部署,積極開展尋找“巴渝工匠”系列活動,先后評選了兩屆共20名“巴渝工匠”。

“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這段出自《周禮·考工記》的文字蘊含了對於“工匠精神”以及生活本身最朴素的敬仰。此次報道通過採訪重慶市基層工匠典型,追溯他們各自的初心,發掘他們各自的使命,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進一步弘揚正能量。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勞模創新室內,我們首先見到的是鄧建華的兩位得意弟子,張雄和羅奕華。通過近半小時的溝通,得知在他們眼中,“老鄧”是一位性格倔強、不善言辭的好師父,這讓同行的採訪者微微皺起了眉頭。然而,當與鄧建華本人接觸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剛才的顧慮就被打消,這位謙虛、親切的鄧主任剛坐下,就用他那可愛的“重慶普通話”給我們上起了黨課。

一直保持的笑容和時刻飽滿的精神狀態是鄧建華特有的名片。今年51歲的他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在公司研發中心從事技術工作近30年。近年來,不僅承擔了某國防重點型號關鍵設備PCM解調終端,更承擔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一號”到“天宮二號”地面遙測設備的研制工作。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召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共有六人入選十九大代表,鄧建華就是其中之一。

鄧建華在為團隊成員講解電路原理(栗翹楚攝)

攻堅克難掌握核心科技

1987年7月,剛剛中專畢業的鄧建華被分配到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工作,接手的第一個任務是頂替一位回家探親的老員工在流水線上做焊接工作,一個月后到車間跟著老師傅們學習、打雜。

“沒有固定專業,沒有明確目標”這是鄧建華對自己第一個年頭的總結。

1990年,鄧建華第一次獨立做項目的念頭。當時國內一款產品由於系統設計陳舊,內部電路存在諸多問題,技術改進的項目落到了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頭上。來之不易的項目來了,但因為時間緊、難度大,領導在生產會上問誰能做,現場卻沒了聲,這讓24歲的鄧建華坐不住了,主動請纓拿下這個項目。

不明白就查資料,有了想法就做實驗,實驗不成就改進,實在不懂就請教老師傅。最終,鄧建華用巧妙的設計思路,改進了原先的設計,耗電量大大降低,接收信號更穩定,交付產品比預先計劃的還要早。

2003年,在國家某重點工程中,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爭取到遙測地面站的承制任務。但此時的公司,剛剛經歷人員分流的陣痛,技術儲備出現了斷層。

時間緊、困難大,萬一完不成或者由於產品質量問題影響到工程的總體進度,那就會徹底砸了公司的牌子。專題會上有人提出採取協作的方式解決該技術難題,坐在一旁的鄧建華聽著心裡不是滋味,“視頻綜合處理單元是咱們廠的命根子,這個要讓別人做,以后咱廠發展還靠啥”。

由於技術存在跨代的難度,3月份至9月份,鄧建華幾乎天天泡在公司,每周開生產會。最終,鄧建華比交付節點提前幾個月完成了項目的研制,該產品不僅可用在載人航天工程,而且還可廣泛應用於其他型號產品上,目前已經成為公司的拳頭產品。

全心全意助力企業發展

鄧建華不僅研發做得好,拓展市場也很有一套。在一次項目招標過程中,公司打聽到船舶集團的一個項目,自己正好有與之對應的技術儲備和相應的產品,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拓展領域,隨即主管市場的副廠長前去對方單位接洽。

誰知人家也是總體單位,而且是船舶系統的單位,對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不了解。副廠長在賓館住了三天,隻等到了一個小小技術員來,匆匆敷衍了幾句就離開了。廠領導一看沒了辦法,又給鄧建華打電話,讓“老鄧”過來想辦法。鄧建華一聽二話沒說,拿著他的技術方案就趕了過去,費盡周折找到對方一位主任設計師,拿著方案與對方促膝長談。鄧建華的方案讓人眼前一亮,同時對方也被鄧建華身上的真誠和直率感動,決定先試用產品,再與公司開展合作。

幾次合作下來,由於公司提供的產品技術先進、性能優異、可靠性高,對方把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列為了金牌合作單位名錄。

在獲得無數榮譽的同時,鄧建華始終不忘單位對自己的培養,近年來,通過重慶市郵電總工會勞模創新室這個平台,把自己幾十年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航天精神傳遞給新一代員工,也通過這個平台,給年輕同志提供機會和物質支持,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精神,能吃苦、能奮斗的年輕后備力量。

(責編:閆妍、王金雪)

全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