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3日16: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王俊堂:勇於攻堅的技術大拿
王俊堂是山東華源萊動內燃機有限公司裝備項目組組長。1995年,他以煙台市高級技校畢業生第一名的成績被萊動技術中心試驗室錄取,經過20多年的深耕,他實現了我國多項內燃機技術突破。從普通鉗工起步,夜深人靜時,偌大的車間裡常有他一個人反復練習操作、鑽研技術難題的身影。
“技術就是助推企業騰飛發展的‘主引擎’,工匠就是為了攻關復雜項目而存在。”從入廠開始,每每分配任務,他都主動請纓難度系數高、復雜程度高、質量要求高的“三高”項目。
2006年3月,公司專門成立攻關組,要在車用發動機方向實現轉型升級,王俊堂帶領團隊成員不僅找到了最佳技術方案,而且整整縮短了1個月的工期,填補了該機型的市場空白,排放標准國內領先。目前該機型已生產2.8萬台,創造價值3.64億元。2017年,王俊堂帶領團隊,短短4個月便研制出4DS6大蒜收獲機,成為國內首款大蒜自動收獲機,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每畝可節約收獲費用200多元。
2012年,王俊堂成立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已有14人成長為高級技師,12人次獲得煙台市首席技師、山東省首席技師等榮譽,工作室也獲得“山東省勞模創新工作室”稱號。(記者 王沛)
林 鳴:把走鋼絲工程干漂亮
港珠澳大橋是橋、島、隧一體化的世界級交通集群工程,6.7公裡長的海底隧道是這項超級工程關鍵節點,但此類島隧工程對於中國大部分工程師而言是一個未知領域。作為中國交建總工程師的林鳴臨危受命,擔當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率領數千建設大軍奔赴伶仃洋。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綜合難度世界第一,但施工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幾家外國公司手裡。“就是要用中國人自己的勇氣,去攻克世界級難題。”林鳴下定決心,但團隊掌握的全部建設經驗資料,隻有1張3年前在網上公開發表的沉管隧道產品宣傳單頁。林鳴和他的團隊歷經無數次天馬行空的頭腦風暴與腳踏實地的研究,過程充滿艱難與曲折。
施工中,每次沉管安裝,團隊要從桂山島預制工廠把重達8萬噸的“大家伙”運到施工地點精准沉放,並與前面的沉管精准對接。這是一個“走鋼絲工程”,林鳴說,他們在走世界上最長、行走難度最大的“鋼絲”,項目施工前后需要經過幾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零質量隱患。沉降幅度是海底沉管隧道穩定性的重要考量指標,世界同類工程沉降一般在15至25厘米。而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整體沉降不超過5厘米,在中國深海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記者 李剛)
孫 麗:世界第一吊的總設計
底盤有兩個籃球場大,一次能吊起相當於2000輛家用汽車的重量——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一吊”的徐工XGC88000履帶起重機。這個龐然大物的總設計師,是一位身材纖瘦的女工程師孫麗。在徐工集團技術研發崗位上工作的20多年裡,她相繼完成了35噸至4000噸級全系列履帶式起重機的設計研發,讓中國的大噸位履帶起重機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跨越。
2009年底的一天,4000噸履帶起重機徐工XGC88000的研發任務擺到了孫麗面前。當時,2000噸以上的大型履帶起重機全部依賴進口。
一切隻能從頭摸索。孫麗回憶說,實在沒有思路,干脆跳出行業去研究橋梁和建筑,結果發現,那些拉索式大橋橋塔的受力模式和履帶起重機的受力模式相似,漸漸就找到了方向。而在此時,用戶又提出了“一車兩用”的新要求,要讓4000噸履帶起重機通過變形組合,組裝出一台2000噸級履帶起重機使用。這又是國際上尚未突破的技術瓶頸。為此她和團隊開始研究施工工法,對每個部件都反復討論和優化,重配方案做了7種,臂架形式超過了10種,終於攻克難題。2013年,在山東煙台萬華工業園,“世界第一吊”首吊成功,創下3項國際首創技術及6項國際領先技術,擁有80多項國家專利。(記者 姚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