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守望在天山脚下的石油人

杨召奎

2015年02月04日09:34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头顶烈日寒月,脚踏戈壁荒原,以油罐井口为友,与铁皮营房为伴,把一项项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这是吐哈油田公司丘东采油厂红台采气工区员工的真实写照。在孤岛般的红台采气工区,驻扎着60多名员工,他们就像大漠中的哨兵,长年守望着天山脚下的气田,为的是让天然气源源不断地造福于更多的老百姓。

1月15日,记者来到红台生产现场,捕捉和记录了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勤恳工作的情景,感受他们平凡背后的责任和执著。

山沟里的小天地

清晨,寒风阵阵,夜色尚未褪去,赵君福和妻子便一前一后地爬上油罐,开始测量液位。赵君福手拿量油尺,小心翼翼地将其探入视孔,妻子边打着防爆手电筒照亮,边在本子上记录着数据。

这是这对夫妇每天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去年,吐哈油田公司在红台东区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随即设立了红台231和红台2301两个试采点。其中,红台231试采点为夫妻站,由两对夫妇轮流值守,每月轮一次班,这个月轮到赵君福夫妇。

“刚来时我们还不太适应,现在已经习惯了站里的生活。”说话间,赵君福算好产量准备打电话给工区汇报。红台231试采点位于红台采气工区以东25公里的山沟里,这里沟深梁高,手机信号非常微弱,每次汇报生产情况时,赵君福都要爬到野营房东面的山梁上找信号,一旦拨通,他就大声快速地汇报起来,生怕下一秒又没了信号。

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试采点的生活物资也需依靠红台采气工区,每个星期赵君福都要去工区拉一次物资,来回得一个半小时。然而聊起这里的生活条件,夫妇俩显得很知足,“这比我们刚来的时候好太多了,现在通了‘大电’,再也不用发愁一遇刮风就断电。”赵君福笑着说。

红台231试采点不大,仅有红台231和红台21两口井需要管理,但赵君福夫妇却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井。每天他们都要至少巡三次井,倾听出油声音,查看压力表,触摸管线温度……尽管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但却依然一丝不苟,如果哪口井有个“头痛脑热”,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除了正常巡检,夫妇俩还负责生产的原油装车,如遇中午装油,他们只能在井场上吃饭,馒头就着榨菜就算解决了一顿午饭。这对他们来说是常有的事。

站好每一班岗

记者见到公青时,他刚坐上自己的巡检车,开始下午的巡检工作。

去年5月,公青离开疙瘩台来到红台采气工区,结束了作为疙瘩台试采班班长的日子。回想起在疙瘩台的5年岁月,他感到的是满足、收获和不舍,还有一种淡淡的忧愁。“疙瘩台站小人少,才有4名员工,来到红台感觉工作活动范围大了,人也多了,自己和别人沟通却有点跟不上了,但不管到哪里都要站好岗。”公青说。

坡上坡下一路颠簸,一条窄窄的土路,却大有九曲十八弯的阵势,被碾轧起来的碎石子不时敲打着车身。车子走过的地方,尘土飞扬,虽然车窗紧闭,但依然闻得到浓浓的土腥味。对于这些,公青似乎已经习惯,脸上挂着笑容,用他的话说,这里都是“搓板路”,跑快了挨颠,跑慢了吃土,一不小心就骑上山梁跑。

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在外行人看来,根本无法辨识方向,公青却驾轻就熟,一边开着车,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天要做的工作。

现在公青主要负责工区53口井的巡检工作,比以前多了40多口井,工区产量高,压力也大,眼下天气寒冷,对A类重点井要加密巡检,不能因发生冻堵影响产量。

来到红台19-3井场,公青缓慢打开井口,拿着管钳,爬上一米多高的井口平台,挥臂拧动扳手,灌气、开阀,调整水套炉外输控制阀。看似很流畅的动作,他却已经说话有些喘了,“别看这个阀门不大,胳膊上没点力气还真搞不定!”紧接着,他按照常规检查了水套炉运行情况,录取现场生产参数。

随后公青又来到10公里外的红台2井场,调节加热炉角阀,判断外输是否畅通。在这里,一旦发生冻堵,就需要提前预约锅炉车,一般需要花费半天的时间来解冻。“冬天我最喜欢的就是锅炉车,看到它就觉得自己松了口气!”他笑言。

车子仍旧向下一个井场飞驰,游弋在荒原和村庄之中。虽然车里还是和刚才一样颠簸,但公青有说有笑,在有些清冷的戈壁滩上,他的笑就像是一盏大红灯笼,照得人心里异常温暖。

家在红台

吴娟是红台集气站上的设备资料员,今年是她在红台工作的第9个年头。

2007年8月,吴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红台采气工区。刚来到红台时她很不适应,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荒芜的戈壁,没领略过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冷,虽然那时候有些后悔来到这里,但这个内心无比坚强的女孩,暗暗给自己打气:“遇到困难就向后退缩,这不是自己的性格,既然来了就把工作干好。”

吴娟负责集气站所有的设备资料,同时兼管工区生产库房。工作虽不复杂,可是却很操心。她的办公桌上,总是摞着几叠厚厚的资料,设备数据库、库房台账得时常更新,繁杂的工作填满了她每天的计划安排。“小吴是个绝对敬业的好员工,工作当中经常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从来不讲条件,也从不抱怨。”工区书记刘庆虎的言语中满溢着欣赏。

工作8年多,吴娟在红台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她的老公是工区的设备管理员,两人虽在同一个工区,但也只有晚上下班才能见着面。2014年1月4日,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初为人母的吴娟感到无比喜悦,但之后更多的是忧虑,夫妻两人都在红台上班,孩子怎么带?放在哪里?随着产后返岗上班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她实在是舍不得扔下孩子,便带上孩子,让自己的母亲一同来红台帮助照顾。

“我和老公总觉得对不起孩子,还不到一岁就跟着我们在戈壁滩上待着,不能像其他小孩那样有好的生活条件。”每次从哈密的家里来工区上班时,吴娟和老公都要把孩子的吃穿用都带全,而带不了几件玩具。“等这次交接班回家了,我们要好好给小宝贝补过个生日,这可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生日。”吴娟显得有些兴奋。

和吴娟一样,工区的李璐、李小娟的爱人也在同一个站上。李小娟和吴娟在一个岗位上轮班倒,这个月她正好在哈密休假。

“我们几个80后姐妹是同一年到这里的,我们还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因为这里也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吴娟说。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