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蜕变、向市民角色转换,政协委员支招——
农民工融入城市要补“三堂课”
2015年03月12日09:25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3.5亿职工,其中2.74亿农民工——农民工,这支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工是否就等同于新型产业工人?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有没有做好准备?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此话题为农民工支招。
多位政协委员认为,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由农民向工人转化的过程。在经济新常态对我国职工队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当下,政府、企业、社会都应该“加把劲儿”,助推农民工在向产业工人蜕变、向市民角色转换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缺乏技能是农民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要障碍,也是农民工难以在城市立足、挺起腰杆的主要原因。”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委员说。他列举了一个数字:2.74亿农民工,真正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不到三分之一。“不掌握技能,农民工往往是城市的‘过客’。掌握了技能,农民工就业难、大城市落户难、维护劳动权益难的‘三难’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除了技能,农民工的思想文化素质也亟待提升——这是全总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委员的观点。他说,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当下,亟需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文化层面的教育,引导农民工传承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使他们爱岗敬业,带着“主人翁”的情感融入工人阶级队伍,投身现代化建设。
“从基层的反映来看,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农民工缺乏这些品质,比如有的农民工契约意识和纪律意识淡薄,上下班时间随意性大,工作稍不顺心就走人,还停留在打零工的意识上。”李守镇委员说。
他同时提出,要增强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引导农民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农民工提高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民工的现代市民意识,加强对农民工以法律常识、城市文明等为主要内容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加快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记者陈晓燕 沈刚)
(责编:闫妍、权娟) |
全总要闻
- 七部门发文要求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
-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
- 全总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
- 【新闻特写】疗养院职工晕倒 众劳模合力施救
- 全总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
- 全国工会用好用活红色工运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
- 扎实推动学习贯彻重要论述工作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
- 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广大工会干…
- 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劳动竞…
全总发布会
- “工会关爱户外劳动者”新闻发布会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
- 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
- “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 国新办就“岗位成才、奋斗圆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全总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