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综合报道

第二届“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十大年度人物事迹

2015年04月01日09:53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吴吉林 : 无悔的生命轨迹

2014年9月1日晚9点半,吴吉林拿起一支黑漆快要磨光的钢笔,郑重地填写当天的考评表:锻炼没能坚持,这一栏画“×”;读书和吃药做得不错,这两栏画“√”;至于创新,他犹豫了一下,似乎不太满意,画了个半对号。

吴吉林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三矿34队高级技师,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

然而,过去近7年来,吴吉林每天都用一张“考评表”考评自己的生命质量。

2007年10月,得知患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被医生判定“寿命只有3个月到半年时间”。当时他只有33岁,在家是顶梁柱,在单位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如果生命从此画上句号,怎能闭得上眼?然而面对死神的威胁,吴吉林没有被吓倒。住院期间,他花90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决定用它来记录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考评表,贴在书房的墙上,规定每天完成四件事:练、读、药、创。“练”就是锻炼身体;“药”就是按时服药,不得中断;“读”是每天必须看书,学习专业知识;“创”则是搞创新,创造价值。

“在很多人眼里,技术革新费神费力,研制一套新设备、画一张图纸,甚至理清一个创新思路需要反复琢磨好几个月,但吉林却把创新当成治病的‘药’。”妻子的话中有心疼,更有理解和支持。18岁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吴吉林总觉得自己底子薄,即使患病后也从未间断学习。患病以后,吴吉林做了8次手术、20次骨髓穿刺。2011年8月25日,吴吉林实施脾脏摘除手术,知道进了手术室可能再也出不来,吴吉林叮嘱女儿:“孩子,你妈妈不容易,以后要好好孝敬她……”两天后,吴吉林清醒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阎王爷没有要我,还要留下我来搞创新、搞创造!”

6年多来,吴吉林拖着病痛取得了48项创新成果,加上患病前,一共取得78项成果,其中23项获国家专利。2009年初,刚做完肝穿刺手术3周,吴吉林就回到一线。他发现一口油井抽油泵效率只有25%,能提高1%就是巨大的收益。为解决这道难题,他带病学习和钻研,最终他研制的多功能抽油井增效装置在多口油井应用,平均泵效提高11%,年创效达1000多万元。2010年7月,这项成果参评全国QC质量管理评选发布会,最终从217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吴吉林为QC小组取名:“胜利精神”。领完奖,吴吉林去拜访一位残疾人书法家。在开门的一刹那,他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位四肢仅剩一只手的书法家。

“当你埋怨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却发现,有的人连穿鞋子的脚都没有。”感同身受,他当即请书法家写下“胜利精神”4个大字。(姜化明 田 真)

杨悦 : 埋头苦干新传人

科技是企业腾飞的翅膀。延长石油集团党委委员、油田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悦非常重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视技术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长期以来,杨悦主攻低压低渗油藏的开发与增产技术研究及科技管理,特别是针对陕北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他先后发表了《低渗透复杂油藏渗流理论基础》《最优化方法》等专著,独立完成了七里村油田地质研究,试验总结了裸眼井小承段压裂技术,集成创新水大井、事故井综合改造工艺。组织完成了《西部扩边区储量研究》《复杂结构井改造提高采收率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潜力评价及矿场试验》等30余项技术研究,有效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

多年来,杨悦不仅集中精力抓技术,而且坚持不懈抓管理,将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管理促技术研发,以技术创新促管理升级。按照“打造特色技术、培育核心技术、探索前沿技术”的思路,积极建立勘探开发、设计研究、井下工艺研究机构和二次、三次采油技术、测井试井、地面工程设计等研发基地以及勘探、地质、采油等实验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

在创新科技管理方面,杨悦突出“灵活”两字,核心技术坚持自主研发、原始创新;配套技术坚持合作研发、集成创新;成型技术坚持直接引进、吸收创新。实行科研项目市场化运作,不断增强科研“造血”功能。经过一系列努力和实践,有力推动了包括战略规划、组织方式、创新环境、知识平台、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等为一体创新体制的构建,使油田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80%以上。

针对油田进入稳产期的特点,杨悦以提高单井产量、降低自然递减率为目标,按照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加快南部的思路,坚持增产有效、稳产有方、减产有序的原则,精心主导实施产能建设、注水开发、精细管理、质量计量、作业优化五项开发工程,实行油田开发项目管理,注重投入产出分析,建立万吨产能投资核算体系,统筹安排产能布局,分批安排产能建设计划,落实一区一策、一井一策、一层一策措施,促使油田开发管理由以产量为中心向产量效益并重、依靠新井建产向新井开发与旧井挖潜相结合、相对单一开发模式向注采结合、注重建产规模向注重建井质量、松散型生产组织管理向紧密型管理转变,使油田整体开发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杨悦还提出了延长油田发展的新课题,就是要解决党的建设、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三张皮现象。在他的主导下启动实施了“党建文化管理工程”,着力打造人本文化和油井文化,努力形成“人、井、企、社会”和谐发展的闭合回路,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内涵式发展的软实力。也开创了大型国有企业将党建文化管理三者融为一体的先河。

2014年4月,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龙杰 : 从农民工到焊接专家

徐龙杰用20年时间实现了从青年农民工到高技能产业工人,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从普通到技能专家到首席技能专家的转变。

1994年5月,吉林化建到他所在学校招收农民季节性临时工。18岁的徐龙杰当上了一名电焊学徒工。

他的师傅王喜江,很快感觉这个小徒弟“很不一样”:别人都去吃饭、逛街了,他还跟在师傅后面问东问西;一本焊接教材,别人要看两三个月,他一个星期就能背下来。

他不知道为尽快掌握焊接理论,当时月工资只有90多元的徐龙杰,在食堂常常只买两毛钱的咸菜,省下的钱多用来买书。

焊接领域,要想有一身过硬功夫,保证长时间端着焊枪手不抖,需要好的臂力。为增强臂力,提升肺活量,控制呼吸,徐龙杰几乎每天练习倒立行走,“憋气,连做俯卧撑,不换气”。

功夫不负苦心人。1999年,徐龙杰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公司一等奖,成为“双技明星”。2000年,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全国焊工大赛选拔赛上,“黑马”徐龙杰再次突破自我,勇夺第一名。徐龙杰敏而好学,2001年,公司保送他到西安交大焊接专业深造。在吉林化建3000多农民工中,徐龙杰成为首位被保送上大学的人。

随后,首届“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纷至沓来。

2008年6月,“徐龙杰焊接专家工作室”组建,徐龙杰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面向施工生产,专注技术攻关”——徐龙杰工作室成立之初,就立下了这样的目标。为此,他每年都带领团队向东北工程建设板块征集课题,组织专项研究攻关。

新疆10万立方米大型储罐施工项目进入关键阶段时,罐底周长达200多米的大角缝焊接,阻碍了工程进度。用手工电弧焊,很容易出现咬边等质量问题,施工负责人说必须采购专业的埋弧角平焊机!但这种设备比普通焊机贵出2~3倍。徐龙杰便率团队成员找来施工边角余料切割、打磨、实验,仅用3天时间就将新型电焊机研制成功,不仅节约购置费12万元,还提高工作效率4倍。

多年来,徐龙杰带领工作室成员共解决现场难题21项,开发新工艺9项,新技术课题攻关11项,获得3项部级技术成果和1项国家级成果,不仅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一线作业环境。

除了自己做得好,徐龙杰还完成了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的角色转变。

徐龙杰工作室成立之后,累计培训高技能员工229人,培养省级以上技术能手4人、工人技师5人、东北工程级技能专家1人、吉林省首席技师2人、全国工程建设系统优秀焊工4人。

刘胜利 : 响当当的工人专家

他具有非常扎实的操作技能,可以熟练操作包括镍系顺丁装置在内3套装置的9个岗位,曾连续参加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中的两项——稀土顺丁装置和稀土异戊装置的建设投产,并且都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人送称号“开车达人”。

他就是燕山石化公司橡胶一厂稀土顺丁装置前序工段长刘胜利。

2012年稀土顺丁装置开车,10天开车时间硬是压缩到了5天。接到上级指令后,负责聚合单元的刘胜利原本圆圆的脸,涨得更圆了,“5天,我也得保证一次开车成功。”

可看到现场因配置油运而必须清洗的6层28个储罐时,已有心理准备的刘胜利不由得倒吸一口气——“每一层都有四五米高,每一个储罐都必须清洗干净,如若杂质影响到催化剂活性,会导致聚合不反应,想要一次开车成功,那根本不可能!”

“每个罐至少洗3遍”——带着这一任务,刘胜利和班组人员一起,从早晨8点到夜里11点,每一个罐都仔细清洗了5遍。

当年10月20日上午,所有的催化剂都成功入罐,下午4点配置完毕,晚上10点全部具备开车条件。

一次开车成功!

2013年1月29日,还没从稀土顺丁新装置开车的疲惫中缓解出来,刘胜利又被厂领导委以稀土异戊装置负责人重任。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将两套新装置在建设投产过程中的所有变更项目进行汇总,制作了稀土异戊装置建设对照参考资料。5月25日,稀土异戊橡胶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已经哑着嗓子说不出话来的刘胜利,紧握拳头,一脸兴奋,完全忘了自己已经连续熬了三四天。

“T-462塔冷油进料停车法”也是刘胜利自创的得意之作。

T-462塔隶属镍系顺丁装置。以往接到停车指令后,塔底温度需随着物料减少、逐渐降至与环境温度接近,才能大致将塔内物料清理干净。每次检修都要在T-462塔周围存放20多个空油桶回收残余物料,反反复复倒空,一干就得10个小时。

2007年化工大检修时,刘胜利琢磨:如何让塔内温度迅速降下来?几经研究T-462塔的特点及塔内物料的特性,他向上级建议停车不停进料,只减少进料量,让本就30℃左右的低温进料油帮助降温,待降温后再停进料。没想到,一经实施,1个小时内,塔底温度迅速下降,塔板上的物料快速下落,直接加快了塔内物料的倒空速度。

2008年至2010年,他提出的3项技改在公司创新创效成果评比中,均获三等奖。2011年,他也被评为年度优秀班长。

由于业务能力强,2011年,在协助福炼石化开车时,对方曾用高薪“挖”他,被他婉言谢绝了。从1991年到现在,20多年了,他一直在生产一线亲历着燕化的成长。对燕化,刘胜利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支咪咪)

邓建明:浪尖行走25载

在渤海油田,时任工程技术作业中心总经理邓建明有着太多光环,他的名字被各种“第一”、“首次”包围着。25年前,他一头扎进渤海油田,成为大海深处那个忙碌的人。25年后,邓建明的嘴里只有一句话:“开发渤海油田,就是要打破禁锢,我愿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防砂专家在渤海!”说这话的人叫Coby Rose,美国哈里巴顿公司的全球首席防砂专家,他提到的“专家”就是邓建明。

1999年,作为渤海任命的第一位完井项目经理,邓建明主持了岐口17-2油田的开发完井。由于渤海油田大多是边际油田,油稠且地质疏松,常规完井技术效率太低,公司便引进了美国哈里巴顿公司的防砂技术。但外方提供的工具在完井时出现问题,致使作业耽误了1个多月,损失巨大。在所有人焦急等待时,邓建明反复观察,并找出工具设计方面的不足。

面对全球首席专家的质疑,邓建明毫不胆怯,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及改进意见。经过改进的防砂技术在渤海湾再也没有出现问题。

邓建明为中国海油赢得了尊重。

从1999年接到“军令状”的那一刻,邓建明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面是巨大的钻完井任务,一面是资源紧缺、人员摊薄。许多人劝他放弃,可天生不服输的他只有一句话:“我就不信拿不下来!”

邓建明和他的团队上路了。他们牢固树立油田开发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发扬优快钻完井的精神,积极开拓思路,成立四大支持中心,统筹调配人力装备,根据不同油藏地质推出了一批油田开发新模式,使渤海钻完井技术迅速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

邓建明和他的团队在5年时间里完成了819口钻井,646口完井的巨大任务,仅绥中36-1油田整体加密调整便在2010年贡献产量67万吨,成为油田大规模调整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应用。渤海油田顺利实现1000万吨产能到上产3000万吨的跨越。

成功容易冲昏头脑,但邓建明一直保持着清醒。“该奖的都奖了,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在渤海油田中长期发展规划到来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面对“十二五”期间成倍的工作量,邓建明提出,只有提早转变观念,寻求“二次优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只要安全、质量有保证,我们还可以再快一点!”通过不断摸索,老油田综合调整注采平衡、复杂压力系统随钻评价、复杂压力系统全过程储层保护和海水/膨润土浆深钻等数十项配套技术体系逐渐形成。

“二次优快”的推广,使公司3个项目总计降低成本超6亿元。而邓建明团队的“二次优快”精神也得到总公司的高度肯定,并在全海域得到推广。(吴鹏)

新疆好巴郎 石油星“巴克”

“知识改变命运、转变成就未来、奉献快乐人生。”

2014年6月30日,肉孜麦麦提·巴克在北京中石油集团公司总部举办的驻疆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共建美好新疆”报告会上作了名为《自强照亮追梦路》的报告。

从一句汉语不会讲的南疆小巴郎,成为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一名优秀的采油班长和技能专家,肉孜麦麦提·巴克先后取得汉语8级证书、两个汉语大专、1个汉语本科学历。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巴克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27项荣誉称号,其中省部级以上荣誉6项。

2014年8月他被推荐为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和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1976年9月,他出生在新疆一个偏僻、贫穷的乡村,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养成了勤奋善良、坚韧不拔的性格。在克拉玛依石油技工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油开发公司工作,成为村子里首个走出来的产业工人。

工作中,他积极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虚心向身边的汉族师傅学习,真诚与班组员工交朋友。在师傅和朋友的帮助下,他短时间内攻克了语言障碍,被特聘为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普通话宣传员”,成功完成了从一名汉语知识几乎为零的维吾尔族小伙到一名可以流利使用汉语教学的兼职培训讲师的蜕变。

“快的帮慢的、强的帮弱的,大家就都进步了。”

为了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员工学好汉语、掌握技术,巴克编写了《少数民族员工专业汉语学习手册》《高级工鉴定前培训资料》等50万字教材,培训各族徒弟4000余人。帮助150多名员工技能晋级,所带的20多名徒弟多次获得新疆油田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

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他还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技术革新上。电动机防盗螺丝、抽油机悬绳器支承盘的改造、大罐浮标改造等技术创新,在油田生产现场得到了应用,曲柄叉头膨胀器通过专利审核;他还在班组积极开展QC活动,他所在的QC小组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先后获得“中石油铁人先锋号”、“全国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十优单位”等11项荣誉。

2006年,巴克还创办了新疆石油技术交流网站,网名“准噶尔之子”,专供石油人进行技术和信息交流。网站管理人员都是中国石油各大油田的技师、兼职教师。如今该网站已经成为新疆油田各族员工、国内石油人互相学习技术、交流经验及共享资料的一个平台。

2014年5月,克拉玛依市油田党委授予肉孜麦麦提·巴克为“民族团结,岗位成才”标兵,号召全体市民向他学习。

“不要把我当作少数民族班长,我就是班长,我们都是中石油的员工。”巴克说。

雷浔燕 : 追逐朝阳的燕子姐

1995年,雷浔燕迈出校门就踏上了三尺加油岛,老杨站长回忆说:“燕子特别能吃苦,记得2004年加油站‘百日竞赛’期间,她每天工作18小时,白天抓现场管理,晚上学习账务操作,最后累得晕倒在加油站。”

2006年,中石化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雷浔燕在一次干粉灭火训练中,左脚踝关节不慎扭伤,整个脚掌肿得像只大熊掌。可她依然咬牙坚持拖着伤脚参加训练和比赛。最终在决赛中取得了销售专业加油操作铜牌。她的脚踝因此差点落下残疾。 2008年,中石化开始发展非油品业务,面对全新的领域,雷浔燕向书本学、向超市学,甚至到外地出差,她都会去附近的加油站观摩,并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易捷店的商品经营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凭着一股不认输的钻劲,雷浔燕很快成了加油站管理专家。2014年,她入选江西石油安全环保诊评专家库,是所有20名专家中唯一一名来自基层加油站的专家。多年来,她还被授予中国石化集团岗位技术能手和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石油十佳青年、优秀便利店店长,九江市“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 她的领导熊玮这样评价她:自2005年通过竞聘走上站长岗位以来,雷浔燕先后在4个加油站担任过站长,无论她在哪个站,都能把那个站管理成全区的样板站、领导的放心站。 2012年1月,雷浔燕到升级改造后的浔阳四站任站长。刚开业时,油站各项经营业绩并不理想。这让不服输的雷站长,有些坐不住了。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带着油样,在周围商圈调查访问。走访了155家4S店、28个工地,与老板们沟通,向客户讲解油品知识,让客户对油品进行比较,使客户了解中石化 “诚信经营、质优量足”的经营理念。她建立客户档案,在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就这样,终于赢得了顾客信赖,加油站销油量逐月攀升。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浔阳四站从月销油量不足200吨、非油品销售不足万元的小站发展成了年销油量1万多吨、非油品销售达百万元的重点大站。 业务增加了,对员工的关爱也一点不能减少。

“加油站就是员工的家,有家的温馨才有家的凝聚力。”雷浔燕常常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13年,员工柯旗的妻子得了白血病,就在他变卖房产带着妻子四处求医时,接到了燕子姐的电话,告诉他公司正组织大家募捐。“我老婆说,柯旗,你们同事真好。有这些关心你的同事、朋友,即使我不在了,你也一定会生活得很好。” 员工汪倩被汽车撞昏了,醒来首先就打了燕子姐的电话。 …… 雷浔燕工作的每一个加油站,都成为员工温馨的港湾。

赵丽敏 : 征战海外油田铁娘子

从一出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东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赵丽敏就与石油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出生于大庆油田,曾就读于大庆中学,生于大庆、长于大庆的赵丽敏,大学一毕业就从事中国石油海外油田开发研究,一干就是16年。先后参加了10多个海外重大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方案研究以及技术支持工作,承担了中国石油海外油田重大项目的攻关研究课题。作为业务骨干及课题负责人,她以高度的责任心、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在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地质建模、油田开发方案部署、海外项目生产技术支持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

2010年,中国石油在伊拉克第二轮国际招标中成功获得哈法亚项目。项目部要求半年内必须提交油田初始开发方案。为此,2010年以来,她带领研究团队一门心思都扑在方案编制上。他们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方案,为项目经营抢得了先机。2012年春节,赵丽敏没有回大庆过年。初始方案交出去后,她又向正式开发方案开足马力。她建立的地质模型像是为哈法亚的地下做“B超”,将哈法亚油田古老的碳酸盐岩台地的地下情况做了全面透视。 按照开发方案,2012年6月油田将提前投产,成功建成了500万吨产能,为2014年建成千万吨产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16年里,赵丽敏先后参加了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曼、苏丹、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十多个海外重大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方案研究以及技术支持工作,为中国石油“海外大庆”的建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凭着多年积累的过硬专业技术本领和熟练的英文表达能力,在技术支持和技术交流的关键时刻赵丽敏总是冲得上、打得赢。 2014年1月,她所在的项目组赴迪拜向伊拉克项目公司和伊方专家汇报2013年度科研课题研究进展。由于签证的原因,有两个课题的负责人不能一同前往。作为油田开发方案通过后第一次重大项目汇报,此次技术交流对制定哈法亚油田的开发策略意义重大,同时也是伊方对中方技术支持团队实力的一次考验。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汇报,赵丽敏除了准备自己负责的课题,还主动承担了另外两个课题的汇报工作,仅用5天就完成了3个课题的熟悉、理解和整改,最终顺利完成了汇报任务。

在获得了“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优秀员工”等荣誉后,赵丽敏很淡然:这些荣誉只代表过去,在未来的征途中,她将继续为攻克石油开发技术难题不断创新,为祖国石油事业的蓬勃发展加油。

陈刚:物探 “ 旗舰 ” 引航人

6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陈刚掌舵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八缆双源深海物探船“海洋石油719”。很多人对这个戴着近视镜,满脸书生气的年轻人心存怀疑,“他能行吗?” 面对怀疑,陈刚知道,“业绩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海洋石油719”的名号打响,走出国门,同国外勘探巨头同台竞技!

自海域找油以来,国内物探船回港补给严重影响着黄金季节的作业效率。实现海上不停工加油,是老一辈海油物探人一个未了的心愿。 “海洋石油719”当时的续航能力也只有40天,到期就得补给,从停工收电缆、设备到回港,再到返回工区,最短也要耽误6天。海上作业,停工一天就意味者数百万的损失。 可不停工进行海上加油,谈何容易? 不仅意味着“海洋石油719”要拖着8根几千米长的电缆沿着导航制定的测线精确勘探,还要顾及船舷两侧外扩数百米的扩展器。要实现海上加油,不仅考验作业流程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还异常考验船队各班组人员的协调配合和技能水平,稍有闪失,就可能酿成险情,引发事故。 陈刚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当时国外物探船已有海上加油的成功先例。

“别人能做成的事,我们也能做成、做好!”一次会议上,陈刚斩钉截铁地说。 那段时间,陈刚多次拜访有过海上加油经历的作业者代表,探求如何规避作业风险;多次与船舶同行探讨如何做好两船配合……作业方案数易其稿,沙盘推演精益求精,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留给陈刚休息。 2012年8月,陈刚带领船队进行首次海上加油补给尝试,“海洋石油719”与补给船在确保速度和航向的零误差后,逐渐靠近,整个船队的氛围凝滞了……陈刚却异常沉着冷静。他深知,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慌乱。当两船紧紧靠近并对接上加油管路,保持同向同速、齐头并进的时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上加油补给尝试获得圆满成功,在场所有人欢呼雀跃起来。 至此,陈刚将几代中国海油物探人的梦想变成现实——成功实现国内海洋物探史上首次不停工海上加油。这一项创新举措迅速在国内海洋物探领域得到推广使用,仅2013年,“海洋石油719船队”共完成海上加油4次,增加效益近7000万元。

6年来,陈刚带领着“海洋石油719”,完成了近600万炮、3万余平方公里的三维采集作业量,实现安全零事故、产值近20亿元的业绩,并打破多项国内海洋物探作业记录。 “只要敢闯,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陈刚说。

鲍洪志:唱响时代最强音

鲍洪志带领的工程院海外中心技术支持团队多年来经常受到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海外项目部的表扬。 27年前,鲍洪志毕业后被分配到地矿部德州钻井研究所。望着这个身材瘦削、面容白净的小伙子,师傅温和地说:“搞科研是个苦差事儿,对你来说,难度要比学石油工程的人大很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苦,不怕,不懂就好好学,保证不会给师傅丢脸。”鲍洪志这样回答。 自此,他走上了一条十分艰辛的科研之路。

为了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鲍洪志每天在实验室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半年多完成了几百个岩样实验。 就是这样坚持了几年的刻苦钻研,鲍洪志的水平令同行刮目相看。他结合多学科,采用理论、实验等多种手段,通过科学分析,建立及完善了力学参数、可钻性、地层压力、钻井基础数据等描述方法,研发了计算机软件,使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技术进一步系统化、实用化,成果应用效益显著。该技术已成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特色技术。

他主持及参加了国家、部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七五”至“十二五”、“863”、“973”、“国家重大专项”及中国石化科研项目,主持及参加了国内与海外多口重点井设计。 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获国家级、部局级科技成果奖1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08年入选集团公司“钻井领域青年拔尖人才”,2010年获得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职工”称号,2013年入选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加油中国·传承铁人”百名优秀人物,同年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以及国资委“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作为技术负责人和骨干,鲍洪志还主持并参加了多项海外技术支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沙特B区块钻井方案设计、印尼项目钻井方案设计、加蓬G4-188区块钻井方案设计、哈萨克斯坦FIOC技术支持及伊朗雅达技术方案设计等,受到了甲方的表扬。 2008年,中国石化与伊朗签订了伊朗雅达油田开发合同。该油田是中国石化在海外最大的油田开发项目之一,油田地质条件复杂。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了钻完井方案设计任务,鲍洪志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不仅解决了一些世界性难题,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使施工周期大幅度缩短,节约投资近5000万美元,为中国石化伊朗雅达油田顺利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多年的工作中,鲍洪志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加上长期海外出差,与家人聚少离多,2011年身体出现明显不适,同事们劝他休息,但他说:“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来做,身体还能坚持住。”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这样评价:鲍洪志是新时代大力传承中国石油工业优良传统、弘扬铁人精神的楷模。

(责编:王金雪、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