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刘玉龙:高铁桥梁“守护神”

2015年04月07日10:19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人物检索:刘玉龙,27岁,上海高铁维修段沪杭车间桥梁技术主管,年纪不大却已是单位高铁桥梁养护方面的专家级人物。

见到刘玉龙正是春运最忙的时候。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他的“八卦阵”——一张沪杭高铁桥梁涵洞平面示意图。

“这插着绿色小旗的是刚刚完成月度检查的,黄色小旗的是准备检查的,红色小旗代表检修周期快到了,而这紫色的旗子是需要加密检查的。”刘玉龙如数家珍,俨然是一位多年行军打仗的指挥官,丝毫看不出是个27岁的“85后”。

22岁毕业于华东交大桥梁专业的刘玉龙,是上海高铁维修段沪杭车间桥梁技术主管。

5年光阴,小刘辗转京沪、宁杭、沪杭等多条高铁,年纪不大却已是单位里高铁桥梁养护方面的专家级人物。他手底下有个桥梁工班,共12名桥梁工,肩负着沪杭高铁56座桥涵累计近137公里长的高铁日常养护任务。

早上8点30分,刘玉龙带着他的桥梁工班出发了。

“今天检查的跨沪杭高速公路桥,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转体拱桥,跨度310米,高度30米。”一上路,刘玉龙就介绍起了当天的任务。

听数据没感觉,走近大桥,还是被高大巍峨的桥体所震撼。目光所及,水泥桥墩像个巨人,耸立在水乡平原,一列高铁精灵般穿行在蓝天白云间。“这是大桥内部检查的入口。”刘玉龙指指桥墩上离地约有八九米高的洞口,随后便爬进了黝黑的洞口。

跟随刘玉龙,记者从一个钢条焊成的一人宽的垂直梯子下到了大桥底部,眼前顿时漆黑一片,仅有的几道光束是从桥体两边拳头大的通风口射来的。由于洞内通风不够,空气中夹杂着浑浊的霉味。看着刘玉龙和他的工友们带的头灯,记者恍如进入了百米深的煤矿通道。

“从这里到大桥顶部有30多米高。”借着微弱的灯光,记者隐约看到,仅容一人行走的梯子,沿着大桥拱体分成三截,有45度的,也有直上直下的,每走一步都必须双手抓紧双脚踩稳。

上到拱体部位后,刘玉龙和工友三五成组开始工作了。一会儿测量各部件数据,一会儿用检查锤敲击检查钢结构。

“这个叫激光测距仪,是用来测量梁内主体结构状态框架尺寸。”刘玉龙随身的两件仪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叫裂纹观测仪,是用来观测桥梁裂纹程度和状态的,我们就是用这些精密仪器,结合日常检查中的测量数据积累,来综合诊断梁体结构变化并进行整治的。”刘玉龙一边熟练操作仪器一边介绍。

时间在叮叮当当的检测中离去,转眼到了午饭时间。只见刘玉龙和工友们变戏法似地从背包里拿出了一份份干粮,有裹着咸菜的馒头,有夹着油条的烧饼,借着微弱的头灯,围成一圈,吃起了这顿“桥肚子”里的午餐。

“沪杭高铁桥梁特别多也特别长,最长一段将近25公里长,中间没有出口。”看着记者狐疑的目光,刘玉龙解释说,为了节省时间,他们经常会带着干粮进去检查,遇到饭点就简单吃点。刘玉龙说着,递了一块烧饼给记者,自己也蹲下吃了起来。

下午2点,完成任务的工人们爬出检修洞口。洞外暖阳高照、空气清新,头顶上高铁列车呼啸而过。

记者摸了摸半饱的肚子,思绪万千:当你坐上飞驰的高铁,在一座座高架桥上穿行时,当你走进洁净的餐车,慢慢享用午餐时,你可曾想到,有这样一群人,在线路旁,甚至在黑乎乎的桥体内,默默地为你护航。(记者 钱培坚 本报通讯员 陶利平 王春夏)

(责编:闫妍、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