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打工的,但我没混日子”
——记厦门港务集团高级技师冯鸿昌
2015年12月03日09:16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在厦门港海天码头,20多台高大壮观的桥吊屹立在岸边,为往来的集装箱班轮装载货柜。作为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冯鸿昌正在现场指导。
冯鸿昌是一名“80后”,十几年前从大山里走出来,只有职高学历的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从厦门市“技术状元”到厦门市“十佳外来青年”,从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到全国劳模,他头顶着无数的荣誉,但他从未停下脚步,始终认真钻研,一举摘取我国技能界最高奖——中华技能大奖。
成长路,学习改变命运
“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没有什么秘诀,有的只是不懈学习和点滴积累。”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全国劳模,冯鸿昌的历程很辛苦,但他说的最多的是“不断学习”。
1997年3月,冯鸿昌到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实习。看到宽阔的大海,高耸的龙门吊,来自山区的冯鸿昌感到既震撼又兴奋: 要是今后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那该多好啊!但当他看到师傅手中的工具时又沮丧了:他对龙门吊、桥吊这些码头巨型设备几乎一窍不通。
“不知道可以学,通过学习我一定能做好!”冯鸿昌坚信。工作之余,别的工友在打扑克、侃大山、玩网游,他不是在向老师傅请教,就是在狭小宿舍硬挤出的4平方米书房内认真苦读。他还用半年的工资自费报名参加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高职班,每天下班骑1个小时的自行车,从公司赶到学校。
“你只是个打工的,混混日子就好啦。”看着冯鸿昌的认真劲,有人揶揄他,但冯鸿昌坚信学习改变命运。
为了弄懂只有日文和英文两个版本的技术资料,冯鸿昌一咬牙,拿出半个月工资买了一个“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注释,花了半年时间,把一大堆英文资料整理成一套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连一些技术参数、公差配合也全部清清楚楚。
冯鸿昌的努力很快见效。2002年,冯鸿昌参加了厦门市第七届职工技术竞赛,一举获得“技术状元”。
“知识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我虽然是个打工的,但我不能混日子,也没有混日子。我要在以后几十年里,把该掌握的知识钻透学精。”十几年来,冯鸿昌通过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取得高级钳工、计算机操作员等数十个职业资格证书。在工会推荐下,保送到中国劳动学院劳模本科班脱产学习两年,圆了他的大学梦。
蔡永丰是目前冯鸿昌所在工程部的经理,他介绍说,2000年,公司举办学习培训班,员工自愿参加。一个周末,电闪雷鸣,暴雨如注。 他以为不会有人来了,因为连老师都迟到了半个小时。“可当老师走进教室却发现,竟然还有一名学生坐在角落里安静地看着书,这个人正是冯鸿昌。”
冯鸿昌不仅自己努力,还主动帮助工友们进步,组织班组成员进行技术交流,做好传、帮、带,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工友们评价说:“他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他知道的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
“人不一定要名牌大学毕业,但要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 冯鸿昌道出自己成功的“秘诀”。
学技术,创新路上前行
2014年,冯鸿昌一举摘取“中华技能大奖”,成为福建省最年轻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不会不要紧,只要你努力学习,掌握了技术就有立足之地。”这是冯鸿昌初到码头时师傅对他说的一席话,他至今铭记在心。
当时,为了尽快掌握技术,冯鸿昌刻苦钻研用心琢磨,成了海天码头的“拼命三郎”。七八月的港口,地面温度达近60摄氏度是常态。在现场做技改和维修,冯鸿昌他们必须身着统一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穿嵌有钢板的笨重工鞋,几分钟之内汗水就会湿透衣服,黏在身上。大型龙门吊高度20多米,轮胎跨距23.47米,设备有故障必须在露天维修、调试。对这种脏、苦、累、险的活儿,冯鸿昌二话不说,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2004年5月,公司派冯鸿昌到漳州一家德企在华投资的设备制造厂,监造8台总价值6000万元的龙门吊。由于德资公司固有的管理体系和主要制造工程师的偏见,一开始,冯鸿昌提出的意见迟迟得不到落实。
冯鸿昌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据理力争。他陈述的理论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对设备的问题点揭示一语中的。在调试工程师面前,冯鸿昌自己动手调试设备,动作规范到位,纯熟精湛。两位德国工程师大为折服,根据他提出的意见全部做了整改。
设备交货之前,德国调试工程师拍着冯鸿昌的肩膀,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小伙子,好样的,看来中国不仅有现代化的港口,更有掌握现代港口技术的工人。”
创新路上,他一路前行。2009年6月,冯鸿昌带领班组解决了传统的龙门吊作业噪音大、耗能高的问题;2010年, 冯鸿昌与班组成员吸收国内外各大型码头的经验,完成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改造,解决了生产设备实时监控、故障报警、设备维护等难题;2013年,冯鸿昌领衔革新理货模式,减少了传统人工理货模式存在的人为差错和遗漏……
冯鸿昌说:“荣誉没法一辈子跟着你,在这个岗位上,技术是硬道理,这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传承,做好传帮带
2012年,在厦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成立了“冯鸿昌工作室”。这里虽没有车间的嘈杂,但却有着另外一番景象:工人们在此集中讨论技术攻关难题,使用设备远程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码头设备作业情况,调阅最新的国内外港口技术文献资料……“知识、技术、创新”,是这个工作室的主题。
工作室内33名职工分为桥吊、龙门吊、流机、海润组、抢修5个专业小组,共同组成了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工作室组长的冯鸿昌,不仅严格要求自己, 还支持鼓励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不断学习、提高技能。他把自己整理编写的相关资料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还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倾囊相授。
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巨大的,仅龙门吊“油改电”作业系统节能改造一个项目,现在的一期项目每年就能为码头节约能源2278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9076吨,节省燃油成本1708万元。
2013年7月,冯鸿昌工作室获得中国企业培训创新成果金奖,2014年8月,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在冯鸿昌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完成了446项技改项目,每年节省维修费用2000多万元。(记者 肖玉保 吴铎思)
(责编:闫妍、秦华) |
全总要闻
- 七部门发文要求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
-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
- 全总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
- 【新闻特写】疗养院职工晕倒 众劳模合力施救
- 全总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
- 全国工会用好用活红色工运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
- 扎实推动学习贯彻重要论述工作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
- 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广大工会干…
- 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劳动竞…
全总发布会
- “工会关爱户外劳动者”新闻发布会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
- 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
- “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 国新办就“岗位成才、奋斗圆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全总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