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中国创造巧控星船“体温”【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苗建印创新团队”的传奇故事

郑莉

2015年04月20日11:00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为航天飞行器打造“冷暖空调”

“两相热控系统TTCS”、“阿尔法磁谱仪2”、“小空间热疏导”……这些专业术语令外行人一头雾水。而面对大家的疑惑,创新团队“掌门人”苗建印微笑着解释道:“我们是为航天器设计、制造‘冷暖空调’的。简单地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不让航天器‘热死’或‘冻死’。”

2013年12月14日,经过12天的飞行,中国发射的“嫦娥三号”探月航天器抵达月球表面。

当展开双翼的“玉兔”号月球车,沿着着陆器放出的小梯子第一次滚上月球的那一刻,在网络、电视上见证这一切的亿万中国人沸腾了。

在北京的“航天城”里,有一群年轻的技术人员却守在办公室严阵以待。在确认“玉兔”号成功熬过第一个月夜后,他们才长长松了一口气,回家睡上一个久违的安稳觉。他们就是苗建印创新团队,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冷暖空调”的设计者。

月球“看起来很美”,环境却极为恶劣。朝向太阳的地方温度高达约120摄氏度,夜晚时,温度则会骤降到约零下180摄氏度。嫦娥三号和玉兔号需要在300摄氏度温差的环境下生存90天,控制温度成为必须攻克的难关。

面对技术要求复杂、基础薄弱、周期紧张的苛刻条件,苗建印带领着年轻团队巧妙运用月球重力场、特殊热源等特点,提出了1/6g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技术,并研发了无电源、自适应的可变热导热排散系统,给中国制造的月球探测器装上了可以根据温度随时开关的“变频空调”。尤其值得骄傲的是,两相流体回路系统的重量,还不到美国和前苏联探月器对应系统的五十分之一。

这项技术不仅帮助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完成了“月夜生存”,更解决了美国准备在2030年前才能重点突破的学科难题,实现了全球首创。

对于这支由闵桂荣院士1965年组建的热管技术研究团队,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只是他们50多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攻克技术难关的一个缩影。

在一次次解决科学难题的战役中,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兵法”:集中优势兵力,拔掉一个“碉堡”,再扑向下一个“据点”,攻坚克难,干净利索,不留隐患。据统计,他们为我国100余颗航天器贴身打造的“冷暖空调”,实现了交付产品100%合格,在轨无一失效的业绩。

攀登航天器热控领域高峰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6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助推“阿尔法磁谱仪2”飞向太空,开启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漫漫征途。这个项目,曾经被负责研制的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称为“难度最大的实验”。

阿尔法磁谱仪的功能是捕获空间及其微小的粒子,帮助人类认识未知的暗物质——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对暗物质踪迹的精密捕获与识别,必须保证192个分散器件的精密温度控制。这就要求控温核心部件“储液器”,既要完美控温、抑制气泡,又要为系统供液。在当时的热控界看来,这要求简直是“疯了”。

2005年,丁肇中广发“英雄帖”,找到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科学家,无人应战。苗建印创新团队却毅然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他们冷静地提出了全新构想:“突破储液器的技术关键,重点要解决三大难题:材料、控温和毛细结构设计。”

不过,特殊的太空环境使实现这一构想的路途异常艰辛。那段时间,苗建印带领团队常常24小时连轴转。白天找资料、查文献,向专家请教、咨询,开会研讨开拓思路,晚上与有着10余小时时差的美国、欧洲开电话会议。

有时候,丁肇中教授会急得一天打上好几个电话。生产延误就意味着阿尔法磁谱仪将错过登上奋进号的时机,他的科学计划将全盘皆输。焦虑的情绪在团队中弥漫,年轻的成员们心里慌了。

“相信我们的实力,一定能拿出最棒的产品!”苗建印的气定神闲给年轻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储液器内部特种毛细结构、汽液分离、工质应急补偿、等效试验验证……一系列技术难关被逐一攻克。愈挫愈勇、遇强更强的苗建印创新团队,仅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国际首套二氧化碳两相控温储液器,成就了阿尔法磁谱仪的梦想之旅。

翻开这个团队50年来的成果手册,仿佛欣赏一场创新盛宴: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宇航级热管,开发出我国首套热控百叶窗、国内首套可控热管辐射器、国内首台高效低温热管换热器,研制出世界最小宇航级微型热管、全球首创相变材料热管……怀揣一系列领先国际的热控技术,他们成为当仁不让的创新“领跑者”。

而在完成一系列“不可能任务”的背后,是他们对难题的清醒认识和对扎实功底的自信。

(责编:闫妍、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