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综合报道

职称评审期待市场化“药方”【2】

2015年03月24日10:11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饱受诟病的“硬杠杠”

外语、计算机水平测试、论文、任职年限往往是职称评定的“硬杠杠”,当然,各行业还会有一些附加条件,比如中小学老师的公开课、学生成绩等等。

每年举行的职称英语考试和计算机水平测试,在很多报名参加的人看来,都和实际工作“沾不上边”。全国政协委员、律师施杰就提出:“职称公共科目考试实用性不强,多半都是考前突击、考完忘记。不管什么专业,计算机和英语都是必修课。如今高考英语已经在改革了,我们的职称考试为什么不能改革呢?”

事实上,在“任职年限”和“名额”上被卡死的人也不在少数。顾伟算了一笔账,一般情况下,毕业12年之后才有可能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按照大学毕业21岁计算,最快也要等到33岁。而现实中职称名额往往有限,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得按资排辈等上几年,一般当上副主任医师年龄都在40岁上下了。

论文、科研项目这一硬性指标,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链条”则是职称评定中最让人诟病的一项。四川大学周鼎老师《自白书》中描述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已是当下很多高校的常态。许多高校学生向记者反映,一些教师为完成职称评定的科研任务,将琢磨教学的时间都拿去写论文了。

在一些地方,评定职称甚至变成明码标价的灰色交易。花钱发论文、评奖送大礼、项目拼人脉等成为一些行业的公开秘密。有网友这样总结职称评定过程:“熬个十年半载,英语、计算机上个培训班考前突击下,专业执照考试在考场做好分工大家一起答题,考完再花钱发两篇论文,职称就到手了。”

期待市场化“药方”来解困

“职称是稀缺资源,比例是有限制的。尤其对高级职称的控制是很严格的,而满足要求的人很多,所以考核、竞争是正常现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王俊杰认为,职称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和工资、晋升挂钩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打破“一刀切”的僵化评价标准,建立工资、职位的导向性、激励性,以能力和业绩为考评重点,形成一种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都在尝试高校职称评审改革。王俊杰介绍,“当前高校职称改革有很多内容。比如说评价指标设置的合理性,以往很多学校存在人为操作,由于评价指标的差异,同样一个教师换到另一个学校,他在职称评定时的总体排名可能就不同了。另一个是评聘分开机制,如果已评上教授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学校可以不聘,有些没评上教授的教师,如果工作表现突出,也可以聘为教授。教师等于面临两次竞争,不能再一劳永逸,实际上是一个竞争上岗的方式。”

高校的这种改革尝试,也顺应了社会上深化职称改革、激发人才活力的呼声。记者梳理发现,在银行、律所等逐渐形成市场化用工方式的行业,职称在个人晋升、薪资认定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已经大大缩减,个人业绩、能力等成为更倚重的标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就指出,现行职称制度导致的职称高能力低、重科研轻实践等问题愈发明显,要走出“以职称论英雄”的认知误区,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一种“去行政化”的多元化、市场化评价体系应成为改革方向。

(责编:闫妍、权娟)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