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包亦望:科研路上的幸福人生【2】

2015年05月18日08: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工会新闻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执着,向技术难关发起进攻

创新方法与技术,推动脆性材料力学学科发展。熟悉包亦望的人都知道,他好学爱琢磨,是有名的“点子王”、“包管用”,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他那里几乎都能找到解决方法。包亦望在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能评价理论和测试技术、优化设计、强度与断裂理论、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在陶瓷和玻璃的高温和常温力学性能评价,动态与静态失效性能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提出了脆性材料的均强度破坏准则、强度衰减模型寿命预测、脆性材料损伤容限定量评价方法等,发明了“球压法”、“十字交叉法”、“缺口环法”、“相对法”、“痕迹法”等一系列脆性材料力学性能原创性评价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部分创新性的方法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如痕迹法就被国际专家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为“BWZ method”,在国际论文中得到广泛的引用。

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为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走向世界助力。包亦望不满足于建立方法、发明技术,还致力于将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包亦望担任了ISO/TC206 WG42 组长(ISO TC 206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以中国为召集国的工作组),是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4)的副主任委员,主持制订ISO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5项,其中包括我国无机非金属领域中由自主知识产权转化而成的第一、二项国际标准ISO 13124和ISO 17905,极大地完善了脆性材料力学性能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填补了界面强度评价领域的世界空白。国际标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体现了技术、产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市场的竞争源头,为此国际上对标准的竞争极为激烈。在国际标准工作中也时常面临国际上的有力竞争,而每次他都能够脱颖而出,这与他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富有原创性特色的成果密不可分。为此,包亦望多次被评为“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先进个人”、“中国建筑材料行业标准化先进个人”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次)。

不畏艰难,攻克材料极端超高温性能评价难题。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测试与评价技术的支撑。当今,许多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高超声速飞行器、航天飞机等尖端科技的发展是以耐超高温材料的发展和可靠应用为基础,可以说材料性能的优劣一定程度决定了人类探索飞行的极限。速度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温度,材料在高速、高超声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将可达2000℃以上,如何评价材料在这种极端温度和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是一项国际难点。包亦望率领他的团队不断攻克难题,从理论到技术、从实验到装置,发明了一套评价材料在极端超高温氧化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与评价技术,开发了国际上首台“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并获得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解决了材料的超高温力学性能评价技术难题,为近地空间用超高声速飞行器用特种材料的服役安全和结构设计及低成本选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许是包亦望教授的这一小步,会是未来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大步!

创新成果助力产业进步,服务社会发展。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而不是将技术装在口袋里,是创新技术实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包亦望率领他的团队开展的“建筑玻璃结构一体化设计与评价”项目系统研究了真空玻璃的制备与评价技术,提出了一种真空玻璃封边技术,制备出采用金属封边的真空玻璃产品,实现了真空玻璃封边技术的低温化、无铅化,有效提高真空玻璃封边强度3-4倍,同时可解决钢化真空玻璃由于封边应力退化的难题,实现了真空玻璃封边技术的创新性突破;完成的“钢化玻璃在线检测方法”、“玻璃幕墙安全性评价技术”等科技成果在玻璃行业和城市建筑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解决了被认为是建筑玻璃癌症的钢化玻璃自爆的检测和预测这一重大难题,为玻璃应用的安全性和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一种保护性的检测评价途径。有效解决了钢化玻璃自爆预测、建筑幕墙玻璃破碎及脱落风险在线检测等技术难题,为大城市“建筑病”的有效预防预警提供了有效手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特色仪器自主研发,助推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包亦望不仅建立了很多创新的理论,还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与应用技术,并通过仪器设备这种载体来实现,反过来,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设备又成为了实现他新的科学思想的重要工具,这是他有别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特点。经过多年不懈的研究和开发,把他取得的理论成果和新方法、新技术转化为一系列有特色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有的已经进入了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成为科研工作者探索科学的有力工具;有的已经写进了国家标准,走进了千厂万企,在材料和产品的质量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闫妍、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