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下文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总量,市属公立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探索逐步收回编制——
没了“事业编制”,这些单位还有吸引力吗?【2】
甘皙
2015年06月01日13:40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最担心同工不同酬
一直以来,“事业编制”呈现出来的工作稳定或隐性福利的吸引力,都让求职者蜂涌而至。“有编制”意味着不仅工作稳定,而且捆绑着行政级别、医疗保障、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各种条件。如今,没有编制是否意味着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将没有吸引力了?
“我太清楚没有编制的痛苦了。”在一所北京市属高校财务处工作快3年的刘瑾一直都没有编制,当初考研失败的她选择一边在高校上班一边继续考研,如今正攻读会计硕士学位。快要毕业的她告诉记者,没有编制的高校工作留不住她。
“没有编制就没有归属感,意味着不稳定。”刘瑾说,最关键的是,没有编制使得她与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相差很多:“公积金和养老保险得自己缴,一次性的住房补贴也没有……”
刘瑾的档案现在还放在人才派遣中心,每次考证、办事,由于工作单位与档案所在地不一致导致的麻烦重重,都让她深感苦恼。刘瑾本想通过拿到硕士学位后能在学校拿到编制,北京市属高校将收回编制的消息一出,刘瑾决定“一旦有变化,毕业后离开高校去企业工作”。
户籍管理等配套政策是关键
据北京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4年底,北京共有1万多家事业单位。而到今年底,所有事业单位都将完成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行政类、经营类和公益类的分类工作。其中公益类事业单位指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根据可否由市场配置资源等,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高校、医院属于公益二类。
“高校、公立医院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能减少事业单位改革的阻力,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举措。”张璋认为,由于编制规模过大,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超过3000万,是公务员人数的4倍。实行“老人老办法”保证了对事业单位人员在总量上进行控制;而“新人新办法”一方面能控制事业单位进人,另一方面能减员增效,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也认为,破除编制的束缚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所在。“退休一个,收回一个”的办法,表明事业单位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这意味着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将打破身份障碍,突破“养人不干事”的体制,让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对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教师王潇提醒,事业单位改革会涉及到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退出编制不是简单地转为市场化用工,很多配套性的法律法规也应跟上。相关部门应出台财政经费、户籍管理等相应的配套政策。
![]() |
(责编:闫妍、秦华) |
全总要闻
- 七部门发文要求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
-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
- 全总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
- 【新闻特写】疗养院职工晕倒 众劳模合力施救
- 全总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
- 全国工会用好用活红色工运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
- 扎实推动学习贯彻重要论述工作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
- 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广大工会干…
- 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劳动竞…
全总发布会
- “工会关爱户外劳动者”新闻发布会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
- 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
- “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 国新办就“岗位成才、奋斗圆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全总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