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综合报道

一家企业为调动职工学技练功的积极性,建立奖励机制,对通过技能考评的职工予以奖励。但制度实施以来,踊跃报名和争相拿奖的局面并未如期出现——

技能奖励缘何“不受待见”?【2】

2015年11月27日10:28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编辑点评

有些激励,与钱无关

●晓 燕

自己技能进步了,同时还能获得奖励,本来是件双赢的好事,员工为啥不买账呢?

一般来说,企业激励职工时,常关注于报酬和工作环境,以为提供了丰厚的报酬和不错的工作环境就能调动积极性。但结果往往不理想。

一个人每天工作的动力来自何方?“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有些事,确实与钱无关。

研究表明,对人最好的激励就是给他最需要的。要重视工作本身对员工的意义,重视员工在工作中得到赏识、进步和成长的机会,让员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在工作中感到自豪。

关怀激励法被管理学家称为“爱的经济学”,即勿需投入资本,只要注入关心、爱护等情感因素,就能获得产出。企业领导对于下级的关怀,哪怕是微不足道却是出自真诚的关心,对于下级都是无穷的激励。

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在不断变化,知识在不断更新,一个人如果不能及时充电,知识就会老化,一个企业如果员工知识老化,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激励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人的行为建立在希望、愿望的基础上。这样一来,学习技术、技能考试,就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已明白地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物质激励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不能持久。

(责编:闫妍、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