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热点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身边的大国工匠

在大海里“拔钉子”——地质总师徐长贵渤海探油的故事

2016年04月26日15:31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3月底,徐长贵审定签发了一张石油勘探井位设计表。在他1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参与或主持的井位设计已经有200余口。

作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徐长贵虽然对这张表中已经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数据反复核实,慎之又慎,但是这次设计能否找油成功,他依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他说:“对于石油勘探人来说,失败不可避免,多次失败也屡见不鲜。我们就是在屡败屡战中寻找成功。”

“石油勘探没有空井”

我国渤海海域地质构造复杂,四条地震断裂带把整个渤海切得七零八落。在石油勘探人眼里,它就像一只打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踩了几脚。

不同于中东等地区的整装油气田,在渤海找油“比大海捞针还难”,更何况是在茫茫大海数千米水下。

渤海海域旅大6-2构造曾经是辽东湾勘探人心中的一道伤痕。从1987年到2005年这18年间,辽东一带共钻井12口,无一口获得工业油气流。

很多勘探者为规避风险,想把困难留给“后来人”。“如果后来人也把困难推给后来人呢?”当时担任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的徐长贵说,“成功是什么?就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

自然法则是冰冷和残酷的,不会因为勘探人的虔诚而感动。当时的情况是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海域又打出3口“空井”,旅大6-2地区寻找到油气储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再试一次。”这是徐长贵和他的团队通过精细研究给出的答案。2012年3月,旅大6-2-4井获得高产。3月13日清晨,幸运之神再次光临辽东湾,第5井获得了180多米厚的油层。

不足4平方公里、连续打了3口“空井”的旅大6-2构造,最终向国家申报了5000多万立方米的地质储量。

在徐长贵眼里,“勘探没有空井”。他把研究没有油气资源的“空井”比作“拔钉子”,“一口‘空井’是一颗钉子,一群‘空井’就是一群钉子。”

很多石油勘探人对一定区域内的一群“空井”避之不及,徐长贵却似乎对此青睐有加。“空井越多的地方,如果反复研究,可能往往会有重大地质因素被发现,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他说。

旅大21-2构造亿吨储量的发现也是徐长贵和他的团队多年研究“空井”结出的硕果。当时,这一区域已经密集了20多口“空井”,包括徐长贵主持设计的2口。

在担任项目经理及地质总师期间,他带领团队发现了近20个油田或潜在商业性含油构造,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冷板凳”中的“冷板凳”

1998年毕业后,徐长贵来到渤海研究院,被分到储层地化室从事最基础的地质研究工作。

这是“冷板凳”中的“冷板凳”。当时渤海的勘探前景不明,每天与大海深处的石头做伴的基础研究更是萧条。

有的年轻人在“冷板凳”上坐了数月或者一两年就“转行”到更有前景的项目队去了。徐长贵也曾短暂“出走”,最终又回来了。“沉积学是最美的,在储层地化室我可以沉下心来做点儿事。”

为了得到详细的资料,他还费尽周折地寻找退休多年的录井员。“做研究要重视一手资料。好大夫不是看看化验单就下药的,要善于从原始数据和X光片做出分析判断。”

在储层地化室的七年灿烂光阴,徐长贵看遍了渤海几百口探井的岩心,在心中刻下了大海深处的瑰丽山川。

这七年“面壁”,推动解决了长期困扰渤海古近系勘探的储层问题,直接指导渤海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完善了陆相沉积学,引领了陆相盆地控砂研究新趋势。

2002年到2005年期间,他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建立了复杂断陷盆地“山-沟-坡-面”耦合控砂理论。在2006年-2013年期间,在实际的勘探中,将这一理论深化为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其基本思想的提出早于国际同行,拓展了寻找优质储层的空间,古近系储层预测成功率由18%提高到60%。

“别和搞地质的人一同旅游”

在茫茫大海搞石油勘探的18年中,徐长贵出海的经历屈指可数。“石油是在勘探家的脑子里。”他说。

打开徐长贵的微信朋友圈,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海洋勘探和地质现象的信息资料库。从他经常健步走的紫云公园的石头,到天津海河大桥桥墩下的贝壳,再到外地考察山川地貌的感受,他会随时和朋友同事分享他的观察心得体会。

徐长贵常常会从陆地的地质现象联想到数千米的渤海深处。紫云公园的石头为啥有几处纹路是断开的,桥墩下为啥有的贝壳多,有的很少……他会把这些有趣的现象装到“脑子”里分析。

“千万别和徐长贵这样搞地质的人一同旅游,我们看到的是美丽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地质现象。”徐长贵的朋友们说。

从储层地化室里默默积累的“面壁者”,到执着研究“空井”的“勘探者”,再到中国青年地质科技最高奖“金锤奖”的获得者,海洋勘探已经融入徐长贵的日常生活。

“海洋石油勘探好比挖雷游戏,机遇和风险同在。尤其在目前油价下跌、勘探开发亟须降低成本的背景下,失败一次就意味着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儿。要想在失败中找成功,我们不敢丝毫松懈。”徐长贵倍感压力。(记者 张玺 通讯员 王富东)

(责编:闫妍、秦华)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