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和文化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 刘志彪
2016年04月27日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工匠精神”这个词,在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因紧密吻合和对应当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成为中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缺乏工匠精神,被认为是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的障碍所在。
的确,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世界著名品牌的。未来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
也有人说,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工匠制度”。但工匠制度并不是哪路神仙来定的,而是需要在经济社会体制系统的长期运行中内生而成。其实,制度背后文化的缺失,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层次的原因,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缺乏和必须重构的东西。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中国制造业也就无法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供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将会自动驱使企业追求品质和品牌。未来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竞争的土壤,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如果行政垄断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日趋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普遍出现。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要鼓励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指出,消费者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外在力量。因此,“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纵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国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把聪明劲用在了“灵活性”上了,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比如对应该严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骤,不是一丝不苟按部就班,而是“灵活地”跳跃处理。很难设想,这种“不守纪律”和程序的工作态度,可以出德国那种高精尖质量的产品。很多时候,固守某种程序,看起来是傻,其实是精明。因此,企业应当在管理方法上处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就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例如,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不处理,假货制造与销售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就等于是变相地放纵这类行为,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因此,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尽快形成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罚的机制。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慢慢形成。最近中共中央关于人才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指出,工人技师可以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这是塑造技能劳动者崇高社会地位的重要举措。让工人技师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尚实业和技术技能的开始。
如果我们可以让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成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一致共同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我们的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应该就是不可战胜的,应该就是中国跨国企业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时刻,也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到来的辉煌时刻。
(责编:闫妍、秦华) |
相关专题 |
· 热点专题 |
全总要闻
- 全国已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7.8万个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推…
- 把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积极做好防汛救灾…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单行…
- 全总紧急拨款200万元慰问河南受灾职工
- 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谱写…
- 2021年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启动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
- 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工运事业矢志奋斗
全总发布会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
- 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
- “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 国新办就“岗位成才、奋斗圆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全总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