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综合报道

做好“现代工匠”——国外“劳模”的精神追求

2016年05月01日14:31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做好现代工匠是国外“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4.0时代国际劳动者们的重要追求目标。

“在技术和手工之间寻找平衡点”——现代科技与传统人工结合

美国中西部城市芝加哥西郊,世界最大的竖琴公司之一——美国莱昂-希利竖琴公司厂房内,女工芭芭拉手握一把由马尾巴毛制作的小刷子,在自己的脸颊上轻轻摩擦两下,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刷子粘上小块金箔,准确快速地贴在原木琴柱上,之后开始细细抛光。

已在此工作37年的匠师史蒂夫·弗里茨曼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复杂。贴金片前要先给原木部件涂上粘土和石膏打底剂,然后一层层打磨;贴金箔时,先用刷子在人脸上摩擦产生静电,吸起金箔、粘贴、打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不容丝毫差错。

“100多年前,莱昂-希利(竖琴公司)就使用这一工艺,是莱昂-希利的独有工艺,”这位美国历史上首家竖琴制作公司的老匠师说。

弗里茨曼承认,近年来公司引进了一些机器设备,但他说这是为了帮助提高手工制作。

“演奏者对这个乐器是机器制造还是手工制作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乐器产生的声音和演奏舒适度,”他认为,“打造音乐家想要的声音和演奏舒适度,就是我们在技术和手工之间要寻找的平衡点。”

马西莫·马吉是意大利一家家具企业经营者,他在一年一度的米兰国际家具展期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虽然我们用的工具要比祖父几十年前的先进很多,但在家具的最后制作阶段还是有些‘画龙点睛’之笔,以区别工业生产和手工艺制作”。他认为,也正是“我们家具中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一技艺传统延续了数百年时间”。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孙群的总结是:意大利人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其中设计阶段体现在对文化与用户的理解与尊重上,制造阶段体现在对工艺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上。

收入高、地位高、成就感高——“三高”形成无形动力

当国内莘莘学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决战高考、个别考生非一流名牌大学不去时,在西方发达国家瑞士,当地年轻人的求学、择业观却有所不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半数以上瑞士初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正是这些人,日后将成为拥有熟练技术的瑞士“现代工匠”,是铸成“瑞士制造”基石的重要人才来源。

在瑞士,技校之所以“火”,与当地人对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尊重与认可程度有着直接关系,技校学生不会受到社会歧视。据统计,瑞士约有300余种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校体系相当完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合适工作,有的甚至在培训期间就被企业“预定”,报酬也不比从高等学校毕业的人差。

在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工作的官员帕特里克的孩子,上职业技校已经一年,学室内设计专业。谈起孩子的选择,帕特里克向记者表示,假如高端研究人员扎堆,失业风险将不可避免。

当欧洲多个邻国因金融危机而失业率高达两位数时,瑞士的失业率却一直稳定保持在3%左右。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排行榜上,瑞士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这些都与其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人才的综合培养有很大关系。

而对于世界竖琴界经典品牌莱昂-希利来说,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加之良好的个人成就感,是这一品牌旗下公司员工坚持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源泉。

弗里茨曼透露,在美国,工人为一家公司工作平均约4年就会跳槽。而代表当今最高竖琴制作标准的莱昂-希利公司员工的平均工作期限是这一数据的3倍。匠师们之所以能够坚持,有收入因素,更有认同和成就感。

“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感觉良好,这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我想,这也是一个匠师献身精神的源泉,是我们公司产生了大量像我这样的工匠并且能够静心坐下来做30多年的原因所在,”他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改变需要过程

“德国制造”闻名于世,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一美誉也从来不是一夜间获得的,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踏实劳动造就的。

事实上,“德国制造”并非自古就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早在约130年前更多的是一种侮辱性符号。当时,德国刚刚步入工业化时代,抄袭其他国家的技术,仿造其他企业的产品。

这些商品进入英国后掀起轩然大波,英国议会为此特别修改商标法,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货品必须注明原产地是德国。1876年,一名德国籍评奖委员会委员在一次世界性的展会上甚至公开表示,德国商品价格低廉、质量糟糕。

科隆大学历史学家英戈·克勒也承认,当德国工业化刚刚起步时,无论是钢铁制品还是机械制造,德国在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当时经济遥遥领先的英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造”才成了世界范围内无可争议的品质保障。

痛定思痛后,德国每年制定超过1000个高规格的行业质量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不仅重视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同时重视培养“蓝领”,发挥个人在普通行业中的专长;搭建完善的法律保障和认证监督体系等,这才让“德国制造”逐步成为标杆。

企业培育创新精神——做好“现代工匠”

在工业4.0时代,工匠精神还被赋予了创新的时代内涵。美国拉斯韦加斯,美国广播电视展,拥有一万平方英尺展位的IBM展台前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与IBM工作人员热烈地讨论着“认知商务解决方案”、“云计算服务”、“大数据与分析”这些IBM近年来推出的转型之作。

IBM之所以屹立百年仍引领行业,绝非偶然,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得益于鼓励创新研发的机制。不断创新研发,将IBM服务融入世界各地文化,正是IBM员工所具备的工匠精神。

据介绍,公司每年投入约13亿美元用于研发工作,鼓励每个员工投身研发工作,一旦员工的创意被专利部门认可,公司即帮助员工申请专利并由公司支付相应的专利申请费。这使得IBM每年获得多达9000至11000个专利技术。

一名IBM的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很多员工都有自己的专利。虽然奖励机制更多偏向于在公司内部以表扬信的形式公布喜讯,但每个员工都以获得这封表扬信为荣。“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没有什么比获得公司对我们的认可更让人兴奋了,这也算是IBM给我们培养的‘工匠精神’吧。”(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执笔记者丁宜,参与记者何险峰、徐静、宋建、施建国、聂晓阳、朱晟、陶圆)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