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工匠林聪鹏:为“傀儡”赋予鲜活的生命
2016年05月01日15:28 来源:新华社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在福建省泉州市通政巷内,泉州木偶剧团即坐落于此。木偶工匠林聪鹏走进剧团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从16岁进入剧团开始,现今52岁的林聪鹏已经雕刻过上千个木偶。它们有的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的走进上海世博会的展区,有的登上联合国的舞台,却无一例外,都源自这座简陋的工作室。
林聪鹏俯身在木桌上雕刻木偶,木桌的凹陷处散落着一层零碎的木屑——这是一道在剧团里上演了36年的风景。
“傀儡”是木偶的别名,不过,在林聪鹏看来,一个个“傀儡”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木偶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泉州木偶艺术也是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小小的木偶雕刻,承载着中国唐宋以来造型、绘画和彩塑工艺,这让出生于工匠世家的林聪鹏着迷不已。12岁那年,林聪鹏就跟随兄长开始学习木偶雕刻。少年时代的他,力气有限,仅仅拿刻刀这项功夫,便学习了三四年的时间,肩膀、手掌受伤更是家常便饭。
30多年与木头、刻刀为伴的日子过去了,林聪鹏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了。在他手中,几把基础的刻刀就能完成机关复杂的作品,削木如泥,游刃有余。
初胚、定形、细刻、磨光、粉彩、定妆、配饰……木偶的雕刻有一套严密的程序,缺一不可。林聪鹏的案头,摆放着一组木雕,简略地展示木偶雕刻的诞生过程。
“每一刀都是我自己亲手刻下去的。”林聪鹏说,“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一刀错了,一个作品也就废了。”
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在林聪鹏看来,木偶雕刻离不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离不开千百年间先人的传承,必须守着木偶雕刻行当的“规矩”。然而,他更明白,要想让木偶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发展,还必须有所创新,要用自己的刻刀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
30多年来,在他的探索下,为木偶上色的矿物材料逐渐被油漆取代,“油漆干得更快,不容易掉色脱落,色泽也更加鲜亮。现在的表演有灯光照着,颜色要比以前浓一点,不然看起来很白。”林聪鹏说。
在林聪鹏变得小气名气的同时,当地不少企业也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下海”,生产设计木偶玩具推向市场,林聪鹏无一例外都回绝了。
林聪鹏心里清楚,在泉州这一历史上木偶雕刻技术最为发达的城市里,如今熟练的木偶艺人,已经“五根手指可以数得过来了”。在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林聪鹏更希望自己能有所坚持。
“这是一个很慢很细致的工作,快不得。机器不能代替手工,数量更不能代替质量,我还是希望能做个工匠,坐得住,有些耐心。”林聪鹏说,希望自己能够再多一些专注和纯粹,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为“傀儡”赋予鲜活的生命,“我想这就是一个木偶工匠的价值”。
今年,林聪鹏招收了一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年轻人为徒,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一如当年的他,迷恋着木偶雕刻这种艺术。林聪鹏欣慰着,手里传承千百年的技艺没有断送在自己这代人的身上。
这辈子雕刻了多少木偶,还能再雕刻多少木偶——对此,林聪鹏并不清楚,也并不在意。“我的梦想是有更多的人将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并有所创新。”林聪鹏说。(新华社福州5月1日电 记者尚昊、乔本孝)
(责编:王金雪、秦华) |
相关专题 |
· 热点专题 |
全总要闻
- 全国已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7.8万个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推…
- 把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积极做好防汛救灾…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单行…
- 全总紧急拨款200万元慰问河南受灾职工
- 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谱写…
- 2021年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启动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
- 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工运事业矢志奋斗
全总发布会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
- 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
- “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 国新办就“岗位成才、奋斗圆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全总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