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全总要闻

践行新理念 建功“十三五”——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2016年05月13日09: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呼唤全体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工人阶级更是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4·26”重要讲话精神,最广泛地把广大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建功立业,是各级工会组织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本版推出的一组人物,是平凡岗位的劳动者。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地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 者

张振连:从农民工到全国劳模

在电气焊行业,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张振连。这位技艺高超的农民工,多次在全国行业技能大赛中亮相,均取得不俗的名次,如今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1991年,不满20岁的张振连进入中石化四公司,成为一名电焊工。刚接触管道焊接技术,他就一下子蒙了,踏实肯干的张振连开始了自我培训、自我修炼的艰苦历程。

为了保持焊接手把的稳定性和焊接时身心合一的感觉,他按照师傅的指导,每天到了工地,就找废管段练习焊接盖面技术,每天8个小时下来,焊条头和药皮堆成个小包,工地上能找到的短管他都给焊上了一条条焊道。如今,张振连已熟练掌握氩弧焊、手工电弧焊、埋弧焊等焊接方法,并掌握了十几种材料的焊接技术,成为高级焊工技师,还通过业余学习取得大专文凭。

在工作中,张振连不断创新,攻克一道道难关,在危险作业中,展示出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优秀品质。在沙特卡扬项目施工中,他通过“黄金焊口”展示了他的高超焊接技能。只要是张振连焊接的焊道,苛刻的老外们都是一句“OK”免检过关。

2007年8月,广东湛江东兴炼油厂加氢车间的高压管线出现长达45毫米裂缝,由于是高温高压,氢气油线,带压焊接,焊接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万分危险。张振连接到任务后,没有丝毫的犹豫。经过充分的准备,张振连冒着生命危险和不时冒出的两米多长的火龙,经过近4个小时的紧张拼搏,圆满完成修复任务。

2015年张振连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尽管已经荣誉多多,但张振连一如平常,仍在用焊把描绘着绚丽精彩的人生。

郑贵有:做最好的车工

曾经是公司最年轻的车工班班长,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年轻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蓝领专家”,一直是工友们心目中的创新楷模,今年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首位一线工人兼职副主席。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郑贵有的成长之路,充满着传奇色彩。

传奇并非偶得,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进厂第一天起,郑贵有便立志做最好的车工,仅3个月就提前出徒,仅3年就成长为公司最年轻的车工班班长。

多年来,他凭着高超的技艺和聪明才智,攻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某重点型号军品大型齿圈和下座圈关重件的试制加工任务中,他根据下座圈零件径向各部台阶精车尺寸余量,采用自制加长切刀从下座圈毛坯横向和纵向方向中成功套料出齿圈毛坯,不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加工效率,仅套料一项就为公司每年节省材料费用130余万元。一次,承担某重点型号军品带固定门的内座圈关重件的技术攻关任务,他用以车代磨的工艺完成内座圈滚道的精加工,效率比磨削提高8—10倍,破解了生产难题;承担某重点型号军品薄壁零件的试制攻关任务,他通过技术改造,有效克服薄壁零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变形,保证了加工精度……

郑贵有在车工岗位一干就是23个年头,在这23年里,进行科研试制、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达160余项。作为郑贵有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还积极带领团队创新,培养年轻接班人,向工友们传授高超技艺和绝技绝活,使700多名技能人才受益。

杨芳:数控“花木兰”的新高度

对杨芳来说,机床就是她的“绣花针”。

杨芳,兵器集团江南工业集团数控加工分厂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从传统机床到数控机床,再到近年来的高新产品,她始终站在技术风口,引领潮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杨芳就跟着师傅们“摸爬滚打”,学习成型刀的刃磨、量具的使用、工件的铣削等“十八般武艺”。工余时间,她就宅在“书斋”里,学习机械制图、铣工工艺等专业理论知识。

1992年,江南公司第一台数控铣加工设备确定由她来操作。面对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她从零开始,勤奋钻研,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术。2004年,杨芳代表公司参加湖南省首届数控技能大赛,成为大赛获奖的唯一女选手。之后,她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公司的关键技能带头人,成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近年来,随着国家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军转民力度的加大,公司的科研试制任务和民品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强,大量高科技产品落到了该厂数控加工中心,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针对高新产品的特点,杨芳将CAD/CAM软件、Matercam软件、宏程序编程系统等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加工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工技术,让高端产品能够由图纸变为实物,从而实现轻松着地。

近5年来,杨芳先后承担了航空吊舱精密制造、高速列车动车组核心零部件制造等50多项科研试制生产任务,参与了这些产品从工艺制定、工装设计到零件试制,最终进行批量生产的全过程。她率领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参与军品科研项目18项,民品科研项目11项,完成创新成果4项,发表论文2篇,申报专利1项,总结技能操作法2项,提合理化建议62条,累计编写标准或作业指导书32项,共完成600余种零部件的科研工艺与试制任务,为企业累计节创效益520.7万元。

朱强:90后炼成国际“焊将”

2014年,“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上,286名国际一流焊工同台角逐,一名来自中国的90后小伙儿拿到了第十四名的好成绩。他就是中建钢构华中大区武汉厂二车间的普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强。

敬业、精技、圆梦,成为朱强人生的关键词。在当下略显浮躁的氛围中,弘扬敬业精神,对青年工人特别是农民工来说,实属不易。焊接车间里,烟雾、噪音和强光是常态,工作环境艰苦,当时和朱强一同入职的伙伴现多数已转行,不少老工人觉得90后吃不得苦,但朱强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即使戴着口罩面具头盔,焊接的时候,飞溅的焊渣仍会在裸露的脖子、手腕皮肤留下灼伤;使用气刨,即高压空气吹走产品表面多余钢水是焊工的基本操作之一,这个过程可能会产生高亮度弧光,防护稍有不慎,能直接把人眼睛灼伤。“好工人没有不吃苦的,不敬业的人做不了技工,更做不了焊接技工。”朱强说。

都说工人越老技艺越精湛,但在朱强所在的班组,大部分攻坚克难工作都是年轻的他来完成。一位老焊工笑着说:“朱强不简单,老实说我工作比他久多了,但是焊接技术不如他。”

2013年12月,朱强所在的焊接班组接到武汉中心项目超复杂锻钢节点的焊接任务。面对挑战,朱强迎难而上,率领班组先后攻克了锻钢件焊接、超厚板焊接、电加热焊接等技术难题;克服了构件结构复杂、焊接空间狭窄、工期紧迫,焊接质量要求高等诸多困难,按时按量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令业主赞不绝口。

“我虽然来自农村,但我懂得一个道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技能和本领,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朱强说。

高孔长:技术狂人的汽车梦

累计提出优秀合理化改善建议209项,其中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2项正进行国家发明专利申报;为公司培育出5名技师、8名高级工、13名中级工,著有《汽车涂装工艺》《成车粒物专项排查》《喷涂机器人操作规程》等专业资料……

这是技术狂人高孔长的光辉业绩。高孔长是福建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涂装车间技术长,十六年磨一剑,他用灵巧的双手追逐自己的汽车梦。

公司新车型试装下线,新厂房建设和新车试装同步进行,让试装工作充满了挑战。高孔长最喜欢的就是挑战,他带领攻坚小组放弃春节休假,住厂房,睡保温被,将装配车间的补漆房区域临时改造为试装场地。一番苦战,战绩辉煌:先后完成面漆线新车型喷涂仿形优化、在线钣修、涂修作业工位优化等共43项攻关课题的研究,共查找、督促整改完成1627项问题点,累计节约成本100多万元,为年产15万台的规划产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司发展壮大,新车型层出不穷,围绕新旧车型共线生产相关工位器具共用原则,高孔长利用班后非生产时间,带领组员及相关专责人员,积极探索,成功解决了快速拆卸及共用的难题。

关键时候显身手,平时积累不可少。面对新的挑战,高孔长通过学习汽车涂装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业务水平,从中发现并克服自身管理和技术上的缺陷,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

2013年7月以他名字命名的“高孔长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创建,他带领9名成员进行人才培养及技术攻关,带头完成了 “密封胶与面漆湿碰湿配套不良”“M1车型窗框黑膜恒温烤箱”等8项攻关课题,累计节约成本270多万元。

2015年,高孔长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潘维伟:儿科医生苦中有乐

2006年大学毕业,潘维伟成为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一名住院医师,每隔5天上一个14小时的大夜班,从晚上6点一直工作到早晨8点。3年后成为一名住院总医师,隔天一个24小时出诊时间,看150多个病人。2011年成为一名主治医师,开始管病房,带领着住院医师、医学院学生转房,每周门急诊常规工作52小时,中午有半小时吃饭时间。工作之余还要挤时间教学、写论文……

如此工作状态,照顾家庭也便成了奢望。姥爷去世的那个晚上,潘维伟正在医院值夜班,手机突然响起,听到妈妈哭泣的声音:“你姥爷走了……”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眼泪瞬间模糊了双眼。未等泪水落下,护士就跑了过来喊潘维伟抢救早产儿了,潘维伟立刻快步跑向病房,指挥护士全身心投入到抢救中……待患儿病情平稳,望着天边将要升起的太阳,潘维伟泪流满面。

潘维伟的妻子也是一名儿科医生。他们有一个5岁的儿子,孩子出生后,一直由姥姥姥爷照看。孩子1岁多的那年冬天,有一天晚上,妻子8点多进了家门,听着孩子一声接一声地咳嗽,小脸烧得通红,呼吸困难,嘴唇都青紫了,心率也很快。经验丰富的妻子马上有了判断:孩子得肺炎了。其实当时,孩子已重症肺炎伴心力衰竭了。来到北医三院,同事一边给孩子用药,一边对夫妻俩说:“看看你们两个儿科医生,怎么孩子这么重了才来?”夫妻俩无言以对,默默流泪。

苦是苦,但潘维伟很清楚,苦是医生职业的题中之义,但乐也是别的行业无法企及的。每当一个个哭得撕心裂肺的患儿在自己有效的治疗下露出甜美的笑容,一种难言的安慰便在潘维伟心里荡漾开来……

何立富:天气预报员的日常

如果评选天底下的难事,天气预报应该算一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做这件事做了30年。他的职责是担任天气预报业务技术把关,主持全国天气预报会商和各种特殊气象保障任务,负责中央气象台各种类型灾害性天气警报的签发。何立富多次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天气预报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2008年奥运圣火珠峰传递,何立富带领预报组在不利天气背景下,提前7天成功预报出可登顶的较好天气,确保了奥运火炬一次冲击、一次登顶、一次成功。这填补了我国珠峰气象实地预报的空白。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感慨地说:“在我20多年的登山生涯中,此次气象台预报是我见过最精细、最准确的预报!”

2009年9月28—30日,国庆60周年气象保障服务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何立富和中央气象台预报团队,全方位严密监视天气的细微变化,准确预报出9月30日晚上北京地区降雨过程开始和结束时间,并对天安门地区的预报精细到每1小时,圆满完成国庆气象保障任务。

在20余年的国家级天气预报业务实践中,何立富对我国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发展规律、灾害影响和预报服务方式积累了丰富的预报经验,具有在关键时刻把握全国范围不同季节各种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能力。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2007年7月上旬淮河发生自1954年以来最强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在这些灾害天气中,何立富的预报意见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0年,何立富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责编:闫妍、秦华)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