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各地工会及产业工会

食堂!还是食堂……

2016年05月31日13:22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聚力计划”改变了什么?

对富士电机(深圳)有限公司总务主管刘霖辉来说,答案很简单,困扰他多年的“食堂死结”终于解开了。

工人代表大多“不太懂”,又想抓住说话的机会,就提食堂不好吃

食堂!食堂!还是食堂!

为鼓励工人说真话,2015年4月2日,“聚力计划”培训一开始,就让参训的54名工人选择自己想表达的议题。

“工人肯定谈涨工资,这几乎是一种本能。”首席培训师刘剑似乎已经看到工人踊跃站起一诉委屈的场面。

然而,所有的工人都选择了食堂。

旁观的深圳市总工会法律部部长李莹有些失望——“工人没说真话”。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了真实的企业环境中。2015年5月,“聚力计划”第一次访厂,在深圳宝安区参与培训的12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工人的首选议题仍是食堂。

工人吐槽食堂,究竟想说什么?

刘霖辉每年都会组织两次改进食堂的座谈会,意见总是“老三样”——“不好吃、吃了不舒服、吃了没力气干活”。

投诉-对话-改进-再投诉,“看不到头”的刘霖辉委屈:“为什么改进换回的总是不满?”

桌对面,员工代表李景付也一肚子意见:“上班这么累,饭菜不好吃,还怎么干活?”

虽然坐了下来,他们进行的却是一场互相听不懂的沟通。

这样的场景,刘剑在过去8年企业社会责任培训中见的并不少。企业的圆桌会议一般讨论质量、消防等企业管理问题,轮到发言时,工人代表大多“不太懂”,但他们想抓住一切说话的机会,谈涨工资怕得罪领导,那就提食堂不好吃,这几乎成为工人安全发言的惯性选择。

“你说‘每顿饭肉少二两’,这很清楚,是理性诉求,咱们谈谈”

桌对面,代表“资方”的富士电机感光体事业部经理鲁斌像个“小钢炮”,他听不懂工人吐槽食堂真意时,会质疑对方“说话的能力”,甚至拒绝对话——“说饭不好吃,口味问题,太感性,我们谈不下去。”

在制造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沟通过程、管理者态度大都和生产要按期出货一样刚性。

因为不愿意从操作车间调往包装车间,一名工人在公司茶水间呆了半年“讨说法”……看多了这类事情,担任了多年职业经理人的鲁斌猛然意识到:如今,工人变了,管理者的沟通方式也必须改变了。

“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得到彼此都接受的结果?”鲁斌期望劳资双方建立沟通能力和平台的培训。2015年3月底,他迎来了深圳市总工会“聚力计划”。

课堂上,刘剑教授了沟通的“六步法”:识别问题-分析原因-目标分析-寻找方案-议定解决方案-行动计划。

放到食堂案例上,湖南大米好吃还是东北大米好吃?刘剑启发大家:“不好吃的食堂”只是一种情绪上的抱怨,并不是工人要企业解决的问题。大家听了都笑了。

刘剑让工人把想法写在纸上,用“卡片法”归类:油太多、米不好归在口味一类,饭碗生锈归在卫生一类……最后,大家一起识别出了说“不好吃的食堂”的真意——“菜里肉太少”。

再找找肉太少的原因。“企业更愿意把钱花在文体活动上,物价上涨,但餐标很久没有提高,肉当然越来越少。”

目标、方案、行动……按步骤理顺后推进执行。

“你说‘每顿饭肉少二两’,这很清楚,是理性诉求,我听懂了,咱们谈谈。”鲁斌说企业也想和工人对话。

“说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不仅仅企业方要有,工人也要有”

“聚力计划”教授的沟通能力,现实中真的管用吗?

“不好吃的食堂”问题再度爆发。这一次,工会主席罗妙辉在整理了50多张员工代表收集的意见卡片后,首先完成了问题识别——饮食安全:有几个碗生锈了;还有,员工经常看网上“地沟油打蜡米致癌致死”等信息,担心企业用了这样的米和油。

解决的方案很清晰。企业更换了生锈的碗,把“半个小时、100度消毒”的方案公布出来,伙食标准由一顿10元提高到15元,采购符合健康标准的食材并请员工监督。

一个月后的调查显示,员工对食堂的满意度大幅度上升。

“工人不会说你消毒不到位,你的餐标要提高,这不是工人的话,工人更常说饭菜吃了不舒服,不好吃,吃了一会儿就没力气。”罗秒辉跟鲁斌切磋“工人语言”。

见识了沟通的魅力,鲁斌建议工会,把“聚力计划”引进到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去。他突然明白了:企业管理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不同版本大大小小的“食堂”问题。

“真正的能力建设,是说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不仅仅企业方要有,工人也要有,这是沟通的基础。”李莹也进一步理顺了“聚力计划”能力培训的内涵。

在富士电机生产大楼一楼食堂,落地玻璃,通透整洁。每每饭点过后,工人们上二楼,换上白布鞋,戴上口罩帽子,鱼贯而入机器轰鸣的车间,一天开始了。

这样的工人,富士电机近1000名,整个深圳超过700万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初中文化水平。

如此庞大的工人群体都学会“说话”,需要时间。可是,即便学会了说话,工人又能信任谁?谁又能代表工人说?

这时候,工会就不可或缺了。(记者 罗娟 李瑾)

(责编:闫妍、秦华)
相关专题
· 地方工会报道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