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注入蓉城大地
2016年06月08日08: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图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正在进行飞机维修操作。
资料图片
图为部分瓷胎竹编工艺品展示。 柴逸扉摄
2016年5月,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参加由中航工业基础技术研究院、中国航空学会等共同主办,美国波音公司、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赞助支持的第八届超轻复合材料制造学生竞赛,战胜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名校,力压群雄,勇夺此次大赛机翼组、天然纤维桥梁组、碳纤维桥梁组全部赛项的冠军。
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往往是不寻常的付出与执著。对于这些从事技能工作的选手来说,这正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事实上,在蓉城大地,工匠精神早已注入各行各业,不论是高端制造,还是传统手工艺,许多从业者都对自己的工作保持敬畏之心,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成都的大师和高级技能人才正不断涌现。
精湛水平令人折服
做工精致的茶壶、瓷杯,被竹丝缠绕“丝丝入扣”,这种手艺就是瓷胎竹编,也叫竹丝扣瓷。在成都邛崃的平乐古镇,有万亩高竹,也就有了林立的竹编作坊,有了代代相传的手艺人。这一始于清朝的竹编手艺,取材之精严,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工艺之繁杂,十几道工序全凭一双巧手。
如今,这门“绝活”传到了游伟手中,这位在成都平乐镇土生土长的瓷胎竹编大师,布满老茧的双手是这20年的磨砺留下的印记。而这双巧手,不仅让竹编工艺随着时代演变精进,也撑起了平乐瓷胎竹编技艺的代际传承。
“一根合适的竹子,我们只选中段最长的两三节来拉丝。”在游伟的介绍中,这样的竹丝才能细如发丝,便于编织,而这些竹丝都要靠手艺人用排针顺着篾片一根一根的抽出来。同时,在抽丝之前,一根慈竹还要经过刮青、锯节、破片、烤色、定色、刮片、冲刀等十几道繁琐工序,才能抽出保证粗细韧度均匀的竹丝。
传统工艺的传承需要精湛技艺,现代高端制造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超的技能水平。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维修工程系的实训基地,记者看到架子上摆满了用超轻复合材料制作的机翼模型。
据在场老师介绍,这些由学生制作的碳纤维机翼模型看似不起眼,却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设计和手工工艺。比如去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市举办的2015国际大学生超轻复合材料桥梁竞赛中,该校制作的碳纤维工字梁,仅重482克,却承受起了5吨的重量,击败东京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众多世界名校,获得比赛冠军。
“碳纤维工字梁的承重结构,就是用这种‘纸’一层一层铺叠而成。说来简单的铺叠,需要讲究每一层纹理的排列,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模型的承压性带来不小的影响。这种特性也意味着,成品无法像金属一样通过打磨来进行完善,一步错,出来的就是废品。”
坚毅执著默默付出
万丈高楼平地起,精深学问从头来。工匠的出色技能不是凭空获得,而是靠执著与坚毅来一步一脚印地实现。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维修工程系副主任何先定告诉记者,自己的学生在从事复合材料的制作时,都需要夜以继日地参与。从构思到选材、制作、检测,前后这一过程需要反复七八十次。为了做好模型,许多学生几乎把所有的课外时间都献给了实验室。老师们也很有责任心,愿意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讨论、练习。
在航空制造工程系,该系系主任郑金辉为记者打开了工具库房的门。在这里,各种型号的工具都编上码,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架子上。同样一种类型的刀头,就能以1.5、1.0、0.8微米来区分型号。甚至有的工具必须按期送检,一旦过期便不能在生产中使用。
“这台机器是用来检测飞机发动机叶片是否合格。看起来所有的过程都是一根指针缓缓移动触碰叶片来获取数据,但这里的门道却是肉眼所不能及的。”在机器旁,航空制造工程系学生李杨刚告诉记者,这台机器是在完成编程并设置参数后运行的,一旦参数值出现偏差,那么指针移向被检测叶片的速度、力度、方向都会不同,提取的数据也会有误差。“学习操作这台机器我大约花了一年时间,不过也只是刚入门,未来需要进一步钻研。”
同样,在成都邛崃平乐古镇的百年老街上,游伟用手中的工具刀削着竹丝、并把它们裁成不同粗细不同长度,分置在各个器皿中。20多年来,他就坐在这临街的店面里心无旁骛、气定神闲地做着这个工作,并不断钻研技艺。
“这是一个细致活,马虎不得。”据游伟介绍,通常一个高90厘米的瓷胎竹编花瓶需要的工期需要20天,即使一个高30厘米的花瓶也需要2天时间。传统工艺需要长时间坐冷板凳,正因为如此,许多原先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一一离开,而游伟一直在坚持,并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大师,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师傅。
技术能人不断显现
“拟用2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形成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扩大、结构明显优化、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服务经济发展作用增强的新格局,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科学、务实、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到2017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8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7%……”
在《国家技能振兴综合示范区暨国家技能城市创建试点——“技能成都”建设方案》中,培养高精尖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成都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成都在培养工匠型人才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5年12月,成都市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6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9个。
据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成都鉴定合格核发初级证书29749本、中级证书92492本、高级证书44749本。全市已建立213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年均为20万劳动者开展职业资格等级鉴定;培养技师约3610人,高级技师约880人。
技术人才不只是在资格认定中凸显,也在各大赛场上展现。2015年8月16日,在巴西圣保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中航工业成飞公司的25岁设计员玉海龙率队在“制造团队挑战赛”竞赛项目中夺得金牌,助力我国创造了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佳成绩,并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此外,在其他多场国内外的专业技能竞赛中,成都的选手们也都秀出精彩表现,展现出非凡的工匠精神。(记者 柴逸扉)
(责编:闫妍、秦华) |
相关专题 |
· 热点专题 |
全总要闻
- 全国已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7.8万个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推…
- 把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积极做好防汛救灾…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单行…
- 全总紧急拨款200万元慰问河南受灾职工
- 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谱写…
- 2021年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启动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
- 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工运事业矢志奋斗
全总发布会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
- 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
- “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 国新办就“岗位成才、奋斗圆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全总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