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热点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身边的大国工匠

他只是宝钢的一名80后工人,但申请立项的“以废治废”项目竟然集聚了11项技术专利。谈及漫长的创新之路,他这样说——

身边的大国工匠:“有些寂寞,但不孤独”

2016年06月29日14:10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在宝钢厂区内,装有一套废酸处理进口设备的厂房边上,拼接着一座面积150平方米、高度达18米的新厂房。推开大门,只见一个巨大的绿色罐体连接着粗细不一的管道,一点都闻不到工业废液的刺鼻味。

“这里是宋俊的‘炼金房’。吃进去的是废氧化皮、废盐酸、废氨水等工业废弃物,吐出的是市场紧俏的高端软磁材料。”宝钢工会经济部部长吕艳斌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炼金术”的神奇。

凭借集聚11项技术专利的“从轧钢三废中提取高端磁性材料技术”项目,宝钢80后一线操作工宋俊成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之一,上海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的创新项目,获得了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又被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废弃物放对了地方就是宝贝

宝钢的主要产品是板材,而在钢铁生产流程中,47%的污染物排放来自板材生产。每年用于环境治理投入的成本,高达30亿元,“这是个沉重的负担。”宋俊告诉记者。

废氧化皮、废盐酸、废氨水,是板材生产中最常见的3种废弃物。对于这些废弃物,主要采用填埋、中和、分选等方法处置。虽然花费不多,但对周边土壤、水质会造成污染。

面对这些天天见到的废弃物,宋俊时时陷入思考:这真的只是废弃物吗?氧化皮中的铁、废盐酸中的氯化铁、氨水中的氨氮,都是有价值的资源。所谓废弃物,如果放对了地方就是宝贝。

2009年,刚满10年工龄的宋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以3种废弃物为原料,生产α体氧化铁红。α体氧化铁红是一种高端软磁材料,市场价值很高,在高端电子工业的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初步尝试,宋俊收获的是一堆新垃圾——“氧化铁渣”。这让他体会到了创新的艰难。

“轧钢废料成分复杂,杂质含量高。如果没有相应的除杂提纯技术作为支撑,后续的处置就无从谈起。”从失败的经验中,宋俊锁定了第一个攻关点。“搞过材料的人都知道,分析新材料的成分不难,难的是精确掌握材料的配方,这需要铁棒磨针的细致以及耐力。”

经历了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探索之后,宋俊发明了由4项发明专利、3项企业技术秘密组成的高效率除杂技术,综合除杂效率达到99.5%以上。

好不容易翻过“提纯山峰”,迎面而来的是“冶金山峰”。如何把犹如粗盐般的原料,碾磨成细腻的“精盐”,这已涉及粉末冶金技术,宋俊从未接触过。

既然不懂,那就求教。他通过工会搭建的平台,与宝钢第一代工人发明家孔利明等前辈签订了“师徒合同”,到宝钢研究院等院校拜师求学,完善知识结构,寻找突破方向……

他成功了。

在近日举行的申报国家科技二等奖专家答辩会上,面对众多教授、院士,宋俊毫不怯场:“从最终体现项目水平的产品性能来看,利用本技术,从轧钢废料中提取的磁性材料,其性能超过韩国浦项、台湾中钢水平,与日本新日铁产品相当,已替代进口同类产品。近3年来,减排的废弃物总量超过20万吨,创造效益2.44亿元……”

工人的出息就在自己的岗位上

1999年,19岁的宋俊从宝钢中专毕业,来到冷轧机组旁。

当工人的前10年,宋俊不显山不露水,看上去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酸洗岗位操作员。然而,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对这段岁月念念不忘——正是这10年在岗位上的“打磨”“沉淀”,奠定了他厚积薄发的基础。

2008年,针对高牌号硅钢的需求量日益旺盛的市场,企业决定对宋俊所在的宝钢三期酸连轧机组进行升级换代,并力邀宋俊加入攻关小组。虽然当时宋俊只是一名高级工,但同事们了解这个勤勉的青工有着扎实的操作技术。

宋俊凭借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与院校科研人员、现场技术人员通力协作,从一个个部件改造、一种种试剂调配入手,接连攻克了酸洗通板、抗反弯焊接、高速轧制等生产难题,形成了一系列专有装备技术,掌握了高牌号硅钢的酸连轧关键工艺。

由此,宝钢硅钢的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以上,所生产的高牌号硅钢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牌号硅钢酸洗液脱硅工艺优化”是宋俊独立完成的第一项创新成果。分厂领导惊喜之余,提醒他尽快申报技术秘密。宋俊眼前一亮:“从专注于实际操作,到科研理论与实践的复合,我看到了适合于自身条件的岗位创新之路。”

此后,短短8年中,宋俊拥有了授权专利108件,认定企业技术秘密121件,形成先进操作法1项。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人的出息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宋俊如此感慨。

撞击思想火花

2015年,宋俊荣膺“上海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我很喜欢这一称号。”宋俊坦言,“把‘工人’与‘发明家’连成一体,唯有一颗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匠心’。”

谈到 “匠心”,宋俊有着切身的理解,那就是“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质疑,经得起挫折,也受得起掌声”。

当宋俊申请“以废治废”项目立项时,质疑声并不少:“国内外都没有类似先例,全套工艺都要自主创新,一个工人,还那么年轻,能行吗?”

宋俊的回应,是6年的心血。

当项目取得全面成功时,面对掌声,宋俊没有沾沾自喜。他又花费了1年半时间,发明了多项支撑新工艺稳定运行的专利设备及相关维护技术,实现了废弃物全部消纳的量产目标。

在他看来,自己收获的不仅是“以废治废、化废为宝”的神奇,更是一段难忘的精神历练。“走在漫长的创新之路上,是有些寂寞,但不孤独。”

以他名字命名的“宋俊创新工作室”,就设在宝钢硅钢部宽大的厂房内。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青工如此感慨:“这里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如说是年轻人撞击思想火花的沙龙。技艺在这里传承,智慧在这里涌动。”(记者 钱培坚)

(责编:闫妍、秦华)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