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热点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多方评论

“评选”很有新闻效应,却不见得有更持久的激励效果

培养“大工匠”还需更好的制度设计

2016年07月13日10:39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当前,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正掀起热潮。一些省市也开始制订培养“工匠”计划,开始评选本地“工匠”。最近就有一个省会城市提出,计划5年选树市级“金牌工匠”200名,企业级“首席工匠”500名,“工匠”1000名。

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培养选树本地“工匠”的举措,对激发产业工人钻研技术、爱岗敬业,肯定有一定推进作用。但作用究竟有多大值得思考。

一是比例太小,对绝大多数一线工人激励作用有限。以重化工业闻名的某个省会城市为例,该市有产业工人上百万,而一年评选出的“金牌工匠”、“首席工匠”、“工匠”才340名,与百万相比,也就占0.034%,真可谓是凤毛麟角。而由于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工人都会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既然“不可即”,干脆就放弃,因此说,评选“工匠”对绝大多数工人学习技术的推动作用有多大,就值得研究。

二是待遇不高。这个省会城市有明确规定,将优先获评该市“五一”奖章、劳动模范;“金牌工匠”、“首席工匠”、“工匠”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同时,分别享受每月900元、600元、300元工匠岗位技能津贴。笔者认为,这个津贴数对于这么拔尖的技能人才实在是太低了,是否对工人有激励作用,也值得研究。

由此让笔者想起我国从1956年开始实行的“八级工资制”。比如沈阳市,多数重工业企业,一级工33元,二级工38.5元,三级工45.8元,最高是八级工,108元。当时企业的中层干部正职工资99元,八级工的工资高于中层干部正职,低于厂级干部副职。笔者小时候家住的那一带有个“王眼镜”,是八级焊工,他将自行车改装成摩托,动静很大,一下班几乎我们那几趟平房全都能听到,每次父亲都说,“王眼镜”回来了,口气中带着恭敬。笔者在企业工会当干事时,工会主席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文革”前他是六级铸造工,加上工种补贴、高温补贴,一个月工资能有八九十元,那时8元钱就可养活一口人。后来调他当干部,他不愿意去,因为收入少了一大块,但又不敢不听组织安排,哭了一场。

但现在不同了,最大区别就是“师不如长”。在绝大多数企业,不用说高级技师,就是首席技师,收入也不能和中层干部相提并论。沈阳市一家全国闻名的企业,首席技师月津贴2000元,高级技师只有500元。首席技师月收入一般也就5000多元,而中层干部月工资加上年终兑现奖,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有的企业还实行评聘分开,就是你评上高级技师了,如果企业不聘,工资也不增加一分,这都影响了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因此说,要想鼓励绝大多数工人愿意学技术,愿意岗位成才,还应该有更好的制度设计。尤其在待遇这一块,不能太低,一定要打破“师不如长”的惯例。

笔者最近了解到,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能人才管理制度的一些设计,就很有亮点。他们将核心技能人才分三等、8个级别。最高等,首席专家,月津贴8000元;第二等,专家人才,分三个级别,月津贴在2000元至5000元;优秀人才也分三个级别,月津贴为600元至1500元。专家及优秀人才等两年一评,每年淘汰10%。

今年52岁的毛正石是铸工,首席专家、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时,公司准备提拔他担任车间副主任。成为中层干部,离开车间进入办公室,多少人梦寐以求,可毛正石婉言谢绝了。毛正石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首席专家月津贴8000元,是他基本工资的2倍。他还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政府高技能人才津贴、大连名师津贴,加起来一个月有上万元。如果当了干部,这些津贴就都没了。

今年34岁的机车调试工张如意说,他2010年被评为专家,月津贴2000元。在专家这一级,他是最年轻的。他现在钻研技术的热情特别高,他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像毛正石那样的首席专家。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技能人才管理制度,使工人钻研技术成为自觉,形成了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也因此稳定了技术工人队伍。

一个好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必须让绝大多数工人有奔头、有干头,而我们现在一些地方搞的评选“工匠”办法,像评选劳动模范,其比例比评选市劳动模范比例还低很多,其结果只是对原来的技术尖子锦上添花,却使绝大多数工人对此没有兴趣。

即使有了几年规划,但最后结果也许还是“盆景”,而没有形成“园林”,更不要说“森林”。可以说,“评选”很有新闻效应,却不见得有更持久的激励效果。

过去实行的“八级工资制”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培养“工匠”制度,可以仿照“八级工资制”,三年一考级,三年一晋级,工资根据级别增长而增长,让绝大多数工人有奔头。最高级别技术工人收入一定要比较高,使获得这个级别的工人为之自豪,让别人为之羡慕,才能使工人钻研技术常态化。技能人才结构也会因此更加合理,拔尖技能人才也一定会脱颖而出。(顾 威)

(责编:闫妍、秦华)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