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王军:宝钢蓝领科学家 一线工人中的创新奇才
2016年07月23日12:3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全国劳模、宝钢工人技能专家王军。(中国台湾网 王文英 摄)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作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成立3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努力拼搏攻坚克难的千千万万优秀一线工人,而被同事称为“蓝领科学家”的王军,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
7月21日下午,穿过宝钢厂区的条条马路,在一个简易二层小楼里的“王军技能大师工作室”中,记者见到了拥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头衔的宝钢技能专家王军。刚届知天命之年的王军精神头很好,透过眼镜能明显感觉到他眼神里的坚毅和自信。谈到在宝钢的工作和学习经历,王军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尤其是近十年完成的三大创新项目,更是掩饰不住对今后事业与理想的踌躇满志。
从岗位辅助工到宝钢技能专家
王军说,他1985年到宝钢工作,迄今已经31年了。从最开始一名极其普通的岗位辅助工,王军在现场摸爬滚打30余年,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宝钢技校毕业,同济大学夜大专升本,在现代大学生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学习经历,却是王军成为高级技师,宝钢技能专家的重要基础。他不受岗位局限,用自己不懈努力和勤奋思考,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和高度,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成才和创新道路。
在不断努力的人生道路上,王军已经获得国内外发明展获奖35项,金奖18项,诸多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五年创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王军带徒传技经验丰富,受聘宝钢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为宝钢和社会培养大量技能人才,主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所在部门获国家专利750项,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87项,近5年创直接经济效益13亿元,是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专家。
“像科学家一样做工人”的创新奇才
“向科学家一样做工人”是王军的座右铭,也是他给自己订立的人生信条。而要像科学家一样去工作,就要勤于学习和善于自考,最根本的就是创新。王军是个不折不扣的创新奇才,一拍脑袋就是一个先进操作法。只要在生产线上发现设备的缺陷,他就能很快找到创新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在创新的道路上奔波了近30年,申报国家专利208项,已受理186项,其中授权155项,申请PCT国际专利12项已受理12项,其中授权8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获宝钢技术秘密认定42项、PCT国际专利授权8项,而且,还创造了创新应用零失误的记录。
王军注重立足岗位创新挑战行业技术难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宝钢人才开发院等各专业培训学习,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从一名剪刃工成长为宝钢技能专家。他以学习与创新为人生坐标,积极主动参加技术传帮带活动和创新方法的传播,业余担任王军创新室负责人、宝钢员工创新活动基地创新指导志愿者和8家员工创新工作室导师,在他周围形成一支创新业绩和能力突出的蓝领创新团队。他通过王军创新室建成创新攻关工作点、构成创新培训工作线、形成创新指导工作面、结成创新交流工作网,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精神,带领旗下的职工发明创造协会和青年发明创造协会,实现了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工作目标,发挥了创新的引领、示范、指导和攻关作用,他所在热轧厂连续十二年排名宝钢创新排行榜首。
完成三大创新项目 攻克世界级行业难题
王军在近10年完成的三大创新项目包括层流冷却关键设备技术、液压系统核心备件高压柱塞泵技术和超高强钢矫直机支承辊技术。其中,“层流冷却关键设备技术”历时10年,攻克了世界级行业难题,彻底改变了以往此类核心装置长期依赖进口或仿制外国产品的局面,实现了由空白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王军是宝钢蓝领创新的典型代表,据统计,宝钢公司近50%发明来自于岗位工人。王军是“层流冷却关键装备技术研发及其应用”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成果《热轧带钢柱塞式层流冷却系统研及应用》攻关始于2005年,承担和完成热轧带钢柱塞式层流冷却系统研制,构建了基于带钢热轧实时全宽温度的层流冷却系统,发明了柱塞式层流冷却水宽度调节装置,发明了下置式辊道间高温高湿环境的测温装置,设计了柱塞式层流冷却水宽度调节装置制造及装配工艺,并研制了相关辅助装置,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
该项目成果于2009年开始应用以来不断得到持续优化,在宝钢股份年产量500余万吨的热轧2050mm产线高品质带钢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不仅社会和经济效益重大,还解决整个行业上世纪以来一直寻求突破的技术难题,该研究成果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为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保障,是宝钢工人立足岗位创新渡过钢铁行业严冬,实现宝钢现代热连轧技术引领者愿景的探索范例。
此项目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项、国际专利授权6项、软件著作权申请2项,获得国家发明金奖2 项、国际发明金奖1项。项目成果在节能和环境保护方面效果显著,平均提高热轧带钢成材率0.8%、节水36%、节电25%以上,解决原有设备报废并投巨资新建影响整体物流平衡的困难,填补一项行业空白,不仅为我国钢铁行业热连轧重大装备国产化科技进步尽了一份力,还做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并防止国外厂商侵权。
工匠精神就是“每个岗位都是成长的舞台”
谈起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王军说,每个岗位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每个人成长的舞台和创新的平台。如果明白这一点,任何岗位上的人都能成长。在持续的岗位创新优化过程中,自身的学习和创造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只有这样做,才能成为“工匠”。
王军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自己要“狠”,不断对自己加压。要成为“工匠”,不是靠喊的,要有真材实料才行,还要刻苦的学习、锻炼和磨炼。其次,王军认为,“工匠精神”还包括持续性,把很枯燥的精神当成一种乐趣去做,变成一种追求去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充满喜欢与热爱。
王军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习能让知识面更宽广,要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就必须懂得理论知识,让自己成为有思考的人,有职业的目标和追求,永远朝最好的方向迈进,因为“前人永远都会被后人超越”。王军最后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他举例,他在做一个项目时是先提出需求,做可行性方案,方案做好后由专家评审,专家会提各种问题,这是在帮助自己思考,从这个角度上说,专家也是团队的一部分。据记者了解,王军目前在首钢带领着一支十几人的精英团队。
单位领导:王军是群众创新平台上长起来的最大一棵树
说起王军的创新经历,宝钢热轧厂设备管理室书记吕振奎说,王军的成长得益于公司良好的氛围,公司为鼓励员工创新设立了非常好的群众创新平台。吕振奎半开玩笑地说:“虽然有这么一片土壤,但没想到会冒这么大一棵树出来!”吕振奎评价,王军的成功,除了平台的支撑,主要还是靠王军的刻苦努力和很强的创新意识
吕振奎还提到了王军创新的超前性。由于王军的某些项目超前,往往会有一写不同的看法,开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吕振奎举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例,技术上不同的声音和认识是正常的,而争议恰恰就是该项目创新价值的体现,单位领导也会帮助王军去克服一些苦难,多做一些疏导性的工作。
同事:王军是“蓝领中的科学家”
谈起对王军的印象,王军的同事幸利军说,最大的印象就是王军肯钻研,王军一旦认定一件事,就会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去做到。尤其是在钢铁行业不景气的今天,开展项目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资金问题就是经常会碰到的,因此多数项目会被打回甚至延期,但王军会找领导沟通争取把好的项目进行到底。
如何评价王军,幸利军说,王军就是“蓝领中的科学家”,一方面手上有绝活,现场问题可以处理;另外,王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知识逐渐接近科学家的水平。
徒弟:从王军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创新精神
谈起自己的师傅王军,2003年到宝钢的林楠说,从师傅身上学到最多的就是创新精神。他表示,师傅非常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就想办法解决。林楠说,自己最开始对创新并不了解,自从2010年结对子跟随王军以来,每年被师傅布置发明两个专利的作业,工作节奏变快了,也增加了自己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说起师傅的人格魅力,林楠说,由于经验丰富学识深厚,王军经常帮自己在现场解决好多实际困难,让自己的工作负担减轻不少。在生活上,林楠表示,师傅平易近人,基本是“有求必应”,只要有困难,师傅肯定会帮忙。他最后说,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来说,王军都是自己非常尊敬的老师。(记者 王文英)
王军在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畅谈工作和创新经历。(中国台湾网 王文英 摄)
室温高达五六十度的宝钢热轧厂。(中国台湾网 王文英 摄)
(责编:高巍、秦华) |
相关专题 |
· 热点专题 |
全总要闻
- 全国已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7.8万个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推…
- 把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积极做好防汛救灾…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单行…
- 全总紧急拨款200万元慰问河南受灾职工
- 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谱写…
- 2021年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启动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
- 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工运事业矢志奋斗
全总发布会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
- 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
- “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 国新办就“岗位成才、奋斗圆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全总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