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铁路工人郭晋龙,仍在潜心研发——
身边的大国工匠:“0.4秒之争”背后的初心
2016年09月09日09:11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不足40平方米的工作室,东墙倚靠着一组4米多长的工作台,摆放了各式各样的集成电路板。与工作台连接处,南北两排各有3台电脑,6名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屏幕前做模拟实验。
工作室中间一张细长的办公桌上,铺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电路图纸。手扶老花镜,弓着腰,时而看屏幕、时而提笔记录,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电工郭晋龙,从最初的“学徒工”到如今的科研团队核心,已经在这里整整工作了35年。
2011年1月,郭晋龙凭借“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中国铁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第一人。
“0.4秒之争”
“一个焊头,可是关系着上千条人命啊,不仅要通过落锤实验,还要经得起列车和时间的检验。”郭晋龙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铁路运输的密度越来越高,列车速度越来越快,钢轨上的每一点瑕疵对旅客列车的安全来说都是致命的。
而他研发的“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使钢轨焊接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如今,这一成果已被推广运用于路内外23条钢轨焊接生产线。
在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提起郭晋龙,很多人都能说出他的研发小故事。特别是“0.4秒之争”。
那是在研发钢轨淬火生产线失速报警装置时,郭晋龙和工友的一次分歧。
钢轨焊接时的走行速度为每分钟1米,如果失速,将会过度加热,失速8秒,钢轨就会被烧化报废。郭晋龙和工友经过不断攻关,研发出钢轨淬火生产线失速报警装置,失速0.5秒报警。
在这令人欣喜的时刻,分歧产生了——有的工友认为,相比于过去的无法检测,失速0.5秒报警已经是相当大的进步,而且技术上很难更精准了。而郭晋龙却近乎苛刻地提出:“必须做到失速0.1秒就报警。”
为了寻找解决方法,郭晋龙整天守在淬火生产线旁,仔细观察钢轨淬火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如何改变报警器感应时间?如何提高报警器的灵敏度?”郭晋龙跑遍了呼和浩特的电子市场,找来不同型号的传感器逐一“上线”测试,详细记录、对比每一款传感器对采集数据的反应时间,从十几种不同型号的传感器中选出了灵敏度最高的“宝贝疙瘩”。后来,他又给电路板做“手术”,改变电容容量,缩短电容充电时间……
反反复复研讨、改进,这0.4秒灵敏度的提升,郭晋龙和工友付出了几何倍数的努力。他们,成功了。
“搞研究就要精益求精!”这是郭晋龙的30多年不变的工作态度,这是他的初心。
凭着不服输、刻苦钻研的劲头,郭晋龙几乎成了“应急抢险专家”,他应邀为全国铁路11个焊轨单位排除急难故障,挽回因换轨、淬火设备故障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他研发的“焊轨基地焊接生产线钢轨输送连锁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成果,被国内10余家企业30多条生产线采用。
“土专家”战胜“洋教授”
1992年5月,一个叫汉斯的瑞士专家来到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调试新引进的瑞士产GAAS80/580型钢轨焊接机。汉斯来到焊轨车间时,新型焊接设备已被安装在整装一新的焊接生产线上。
进入调试阶段,微机控制自动焊接试验时,焊机却停止了工作。3天过去了,不管汉斯怎样努力,焊机就是不动。
一直默默守在现场的郭晋龙,判断故障是由于焊机内部计算机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连接点未接通所致。
随后出现的场景,让在场的工友们多年难以忘却并津津乐道——当年仅35岁的郭晋龙走出焊机微机控制室,微机控制自动焊接焊机正常运转起来。
“土专家”战胜了“洋教授”,工友们感慨。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西方国家走在前头,面对一些设备的疑难杂症,我们只能自掏腰包求‘洋师傅’维修。昂贵的材料费、修理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我就不信‘土专家’胜不了 ‘洋教授’。”郭晋龙说。
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劲儿,郭晋龙潜心钻研电子技术30多年,成为全国铁路系统知名的焊轨技术专家。他自学成才的先进事迹,2007年编入全国中小学生美德教育读本《当代中国著名人物美德故事丛书》。
“不简单”的自学成才
说起郭晋龙的自学成才,熟悉的人都说“不简单”。郭晋龙的老同事、老工友记得,十几年前他刚当上电工时连一张简单的电路图都看不懂。
只有初中学历的郭晋龙毫不气馁,为了学习电路知识,报了电工学习班,第一期没学懂,第二期、第三期又去重学。孩子的家长会,他只参加过一次。甚至,他将每月仅有的70多元工资全部用来买设备、书籍,让儿女的学费都成了问题。
为了买设备,郭晋龙背着家里向别人借钱,只身跑到北京买回一台中华牌学习机。“3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的宝贝,被他天天拆了装、装了拆,直到不能再用。
为了提升实操水平,郭晋龙给街坊邻里当起了“义务电器医生”,给这家修电视,为那家修冰箱。
2005年,郭晋龙一门心思研发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经常通宵加班。妻子放心不下,和他有了一个约定,“每天必须给家里打个电话”。可有一天,他却“违约”了。那时手头的试验正到了关键环节,郭晋龙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这上面,就把这个约定忘了。当他完成一组数据记录抬起头时,发现妻子不知何时来到了车间门口……
郭晋龙说,荣誉来之不易,但他“更在意研究”。“我准备把这些移出去。”采访结束时,郭晋龙指着摆满个人奖状的柜子告诉记者,“然后再增加一组工作台,专门用来研究第三代钢轨正火设备及工艺,还有施工现场专用移动式正火设备。”(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李锋杰 何皓铎)
(责编:闫妍、秦华) |
相关专题 |
· 热点专题 |
全总要闻
- 全国已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7.8万个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推…
- 把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积极做好防汛救灾…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单行…
- 全总紧急拨款200万元慰问河南受灾职工
- 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谱写…
- 2021年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启动
- 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
- 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工运事业矢志奋斗
全总发布会
-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
- 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
- “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 国新办就“岗位成才、奋斗圆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全总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