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以超凡胆识为祖国“铸剑”——记“三秦楷模”、航天科技四院“大国工匠”徐立平

2016年10月12日10:29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徐立平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立平刀”手柄尺寸进行调整。 记者 沈谦 通讯员 田鹏摄

当今世界,拥有高端的火箭和导弹,对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拥有了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利剑”。而“铸剑”的大国工匠,其工作神圣而又神秘。

神秘的事业与危险相生相伴

2016年农历正月初七,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的2015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获奖者唤起了人们对他事迹的好奇,用主持人敬一丹的话说,“因为他的工作有些神秘,甚至长时间隐藏在大众的视线之外。”他就是航天科技四院的徐立平。

神秘,是因为徐立平从事的是火箭导弹发动机的药面整形工作,就是用刀具将发动机内装填好的火炸药修整至设计要求的型面,因此他被大家称作“火药雕刻师”。这份工作有多险?一位航天技术专家曾形象地解释说:“将一个小钢珠顺着药面滚上半米,敏感的高能火药就会被引燃,且燃烧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就在这样一个与“险”相伴的岗位,徐立平一干就是29年。

今年48岁的徐立平,消瘦的面庞神情坚毅,沉静的目光藏不住果敢与睿智。

19岁时,毕业于陕西航天技术学校的徐立平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的一名发动机药面修理工,想到自己的工作与直入云霄的火箭相关,着实兴奋,但入厂安全教育却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观看废火药销毁,一小堆并不起眼的废火药,在遇到明火后瞬间就冲起巨大的火光和浓烟。这灼热刺目的火光却让徐立平冷静下来:练好本领,干一番事业。

在车间,徐立平心无旁骛,牢记师傅教诲:心要静,气要沉,不可浮躁。日复一日,徐立平不知道练坏了多少把刀具,但他的手感越来越好了,工艺要求0.5毫米的误差,他却硬是控制到了0.2毫米,一张纸的厚度,就连师傅都夸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急活难活也都能放心地交给他。

过人的胆识成就报国豪情

1989年秋,一台即将试车的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脱粘,为确保研制进度,彻底查明原因,航天科技四院专家组在反复论证后作出艰难决定:就地挖药,查探修复。

就地挖药,意味着要钻进已经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内,挖出其中的火炸药,危险不言而喻。然而国家利益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几乎是接到任务的同时,一支挖药突击队就迅速组成了,这其中,徐立平是最年轻的一员。

挖药过程的艰难超出了人们想象。发动机舱内数吨的推进剂散发着浓烈而刺鼻的气味,狭窄的舱内也只允许大家半躺或半跪着操作,为防止用力过大摩擦起火,队员们只能用木铲或铜铲小心翼翼的操作,每次最多只能挖出四五克,加之舱内缺氧和精神的高度紧张,工厂规定每个队员每次只能干十分钟,然而,作为最年轻的突击队员,徐立平每次进去总要多坚持几分钟,好让师傅们多缓一会儿。

就这样,连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突击队员们用超人的勇气一次次钻进装有数吨烈性推进药的发动机内,蚂蚁啃骨头般地挖出300多公斤推进药,成功帮助专家组找到了故障原因,修复后的发动机地面试车也取得了圆满成功。由于查明了原因,后续发动机试车连战连捷,重点型号结束了艰难的模样阶段研制。

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无畏的航天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徐立平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当时在里面除了铲药的沙沙声,还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其实最难忍受的是心底的那份恐惧。”而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后来又承担过多次。

用智慧将死神“锁住”

对于药面整形的危险,有人说,这种危险与这个岗位相伴而生,无法消减,更别奢望破除了。徐立平不这么想,他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将危险降下来。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徐立平由思考变为行动。

那是10多年前的事了,但徐立平至今想起来仍心如刀割:一位和徐立平并肩工作的工友,因操作时刀具碰到金属壳体产生火花,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留下爱妻和年幼的孩子。

徐立平暗暗发誓,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操作者远离危险,从根本上改变与死神为邻的现状。

于是,先进的数控整形技术进入了他的视野。他想,如果能成功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推进剂药面修整,不仅能将操作者从肌体的辛苦劳作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将操作者与推进机直面相对的危险控制在远程操作的屏障之外,这相当于将长期以来相邻相伴的死神牢牢“锁住”,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在工厂的推动下,国内最大立式的整形机设计完成了,此后,安装、调试、实验,徐立平没日没夜地“伺候”着这台设备,并在安装调试中“刷新”了设备的安全保障系统,仅设备改进方案他就提出并组织实施了20余项,从源头确保了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受控。

设备验收之后,他又承担起最核心的整形程序编制任务,只有中专文化的他,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一开始,别说写代码,就连认代码符号,徐立平都靠的是死记硬背。就这样,白天他蹲在整形机边反复琢磨,晚上更是通宵达旦地计算各项参数,最终用一个多月完成了某型号发动机整形参数的编写,并针对其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刀具。

最终到了试验那天,随着设备的飞速旋转,随着车出的药条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个漂亮、规整的整形端面逐渐出现在远程监控的显示器上,仅仅用了十几分钟,一发产品的整形任务就顺利完成了。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是几十年固体发动机火药整形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此后,在徐立平的带领下,班组先后实现了数十种导弹发动机的数控整形技术应用,班组80%以上的型号整形实现了远程操作。

徐立平身边的同事都这样评价他:“崇尚技艺,敬畏技艺,徐师傅身上表现出一种彻底而又纯粹的工匠追求。”

其实,徐立平也有累的时候,但他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导弹发射、火箭上天的时候,心中的自豪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记者 沈谦 通讯员 张立中 武阿珍)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