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关注农民工

打工夫妻的进阶人生

2016年11月03日09:39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范小均、刘春梅夫妻手拿大学毕业证书合影。2016年7月6日,他们从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毕业。

▲11月2日,范小均向记者展示他和妻子在上大学期间获得的荣誉证书。

  编者的话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5年,在2.77亿农民工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6.9%,大专及以上的仅占8.3%。

随着中国产业转型以及对劳动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大量农民工急需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劳动能力。

今年3月,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并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整合政、工、校、企多方资源,着力解决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方案明确,每年在全国范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共资助150万名农民工,使他们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

实际上,此前,一些地方工会已推出相关项目帮农民工圆大学梦。如杭州市总工会2012年启动“资助千名农民工上大学”计划,首批学生已于2015年毕业;北京市总工会实行“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首批249名学生已于2016年圆满完成学业;今年9月,海南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学历教育班开学,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迎来1005名农民工新学员;河南省则从今年开始,每年招收1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计划培养5万名左右农民工大学生;今年7月,沈阳市总工会与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决定开设“爱异客”APP本科、专科大学课程,让在各行各业打工的农民工不脱产、不离岗就能用手机上大学……

那么,这些农民工的大学生活什么样?他们来自哪些行业和工种?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各地高校的农民工大学生群体,探访他们的圆梦之路。

今起,《农民工周刊》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农民工的大学生活》,敬请各方垂注。

“惊喜,喜出望外,一等奖!第一次获此大奖,还有点小激动!”7月3日19点15分,范小均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状态,晒出了获奖名单截图和参赛选手证。此时距离“2016年北京高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获奖名单公布刚刚过去不到两小时。

时间回到一天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心会议中心,范小均身着浅色短袖衬衫站在决赛现场的演讲台上,身后的电子屏幕闪闪发亮。

“我们的APP能够根据注册用户的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科学搭配营养餐,自动生成菜谱。”他用略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介绍着参赛项目——智能营养配餐APP。5分钟内,他流利地讲完了20多张PPT。

这一天,范小均的妻子刘春梅也在比赛现场,她所在的参赛团队最终凭借环保主题动画短片《离线》,获得了本次大赛动画短片组的三等奖。

这对双双获奖的夫妻来自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他们是从四川来北京打工的“北漂”族,也是东城区职业大学的首届农民工大学生。

打工夫妻变身“理工男、文科女”

2002年12月21日,20岁的毛头小伙范小均拎着行李兴奋地走出西客站,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映入眼帘的是川流不息的车辆、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层层叠叠的高架桥,还有错落有致的楼宇大厦。

“那天下着大雪,我一个人从来没有离开家乡这么远。”范小均的家乡在四川广安方坪乡,这里距离邓小平故居仅30公里。在单位8人间的宿舍里,他感到孤单而凄凉,“当时想法很简单,好好工作,努力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年,范小均从四川一所中专毕业,在学校的推荐下,他和39位同学一起来到北京金鼎轩酒楼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负责公司的网络信息系统维护。

2006年,范小均认识了在公司做会计的川妹子刘春梅。帝都遇同乡,心有戚戚焉。五年后的2011年,两人领证结婚。

和所有“北漂”打工者一样,范小均和刘春梅迁徙在城市的边缘。他们住过月租350元的地下室,住过600元每月的城中村,后来搬到了宋家庄附近的城乡接合部,那里20平方米的开间每月需要1500元。

逼仄的房间里摆放着床、桌子和简易衣橱,除了一个两米高的五层木质书架,基本没什么家具。书架上密密麻麻摞在一起的书有将近300本,都是范小均四处“淘”来的,内容涉及计算机、经济管理、心理学等不同领域。他说自己兴趣广泛,读书很杂。

2013年8月,“喜欢翻书琢磨”的范小均从单位工会听说了“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的消息。“既能圆大学梦,又没有经济负担”,夫妻俩一合计,立刻决定报名。“助推计划”由北京市总工会、东城区总工会与东城区职业大学共同推出,农民工考生通过成人高考后,便能免费上大学,并获得大专文凭。

经过一个多月的免费备考培训,夫妻俩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助推生”。范小均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计算机信息专业,变身“理工男”;喜欢画画的刘春梅选择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成为“文科女”。

此次“助推计划”共有436名农民工考生报名,其中326人顺利通过成人高考,321人最终入学。范小均所在单位共有4名员工成为“助推生”。

求学路并不轻松

2014年2月,范小均和刘春梅正式入学。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周二下班后和周末清晨,夫妻俩都会雷打不动地前往东城区朝外潘家坡胡同1号——东城区职业大学的所在地。这里恰好位于两人上班地点朝阳区亚运村和居住地点丰台区宋家庄的中间地带,范小均觉得,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他们又开掘出了新的天地。

事实上,这场跨越北京城南城北的奔波能坚持下来并不容易。傍晚5点下班,6点上课,中间大约1小时车程,每周二为了能准时赶到课堂,他们常常来不及吃晚饭,8点半下课,等回到宋家庄的家中已是晚上10点。由于通勤不便、工作生活难以兼顾等原因,范小均所在班级的十几名“助推生”中,最终坚持完成学业的只有两名。

除了毕业设计和综合实践,范小均总共需要完成21门课程,学时从60个到120个不等。除了应用文写作、基础英语、邓小平理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主要还是偏向实操层面的专业课程,包括动态网站设计、视频处理技术、网页动画制作技术、Photoshop、网络程序设计、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工人日报》记者看到,在范小均的成绩单上,他的课程成绩大部分都在90分以上。

“范小均有中专学习计算机的底子,还参加过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自学考试,是班里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大部分同学之前并没有计算机相关基础,对课堂内容消化确实存在困难。”东城区职业大学的张老师对记者说,老师主要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指导大家进行简单的应用以培养兴趣,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还需要课下进行深入学习。

范小均回忆说,最难学的是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收获最大的是网络程序设计课上讲授的PHP技术,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基于PHP的新闻发布系统》,从整体规划、实现技术、前台程序设计和后台程序设计等方面对这一项目进行了详细分析。

2016年7月6日上午,范小均、刘春梅和其他247名“助推生”一起,参加了学校的毕业典礼并获得了毕业证书。在校期间,范小均考取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证书和电子商务师证书,刘春梅也获得了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

回顾两年半以来的学习收获,范小均脱口而出,“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技术”。在范小均夫妇的示范效应下,他们所在公司的“助推生”从最初的4名,增加到了现在的十几名。“大家看到了上大学实在的好处,都抢着报名。”刘春梅告诉记者。

来自东城区职业大学的数据表明,2014年,全市321名农民工成为首届“助推生”;2015年,学校改为仅招收东城区学生,169名农民工成为“助推生”;2016年,全区145名农民工成为“助推生”。

技能提升了,就业有底气

2002年~2003年,普通员工,月薪500元~700元;2003年~2004年,领班,月薪900元~1100元;2004年~2006年,主管,月薪1200元~1800元;2006年~2016年,经理,月薪2800元~11000元。这是范小均14年“北漂”生涯交出的职业成绩单。

而2004年3月来京工作的刘春梅也在12年间,实现了从普通员工到领班、再到主管的职场跳跃,她的月薪从最初的700元增长到了后来的7500元。

夫妻俩在北京进阶着自己的人生,不仅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提升了学历水平,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个省部级奖项。

上大学的机会也让范小均对公司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当初一起来公司的同学共有40名,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离开的老员工。

9月,范小均夫妇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北京回刘春梅的老家四川德阳发展。与北京高昂的生存成本相比,小城德阳显然更加宜居。他们想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也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做更充分的准备。

随着中央、地方对农民工“回流”的积极引导,加之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民工对城市的向往和依赖趋于理性。不少像范小均夫妇一样懂技术、懂管理的打工者选择返乡就业。仅2015年前三季度,四川省返乡农民工就达到了135.9万人。

10月4日,范小均和刘春梅开车回到了德阳。范小均说,离开太久,现在对老家就像当初对北京一样陌生,事业发展还需要重新打开局面。不过“从北京带来的东西已经扎进心里了”,范小均觉得心里有底,他打算适应家乡的工作环境后自己创业。

“十余年‘北漂’经历不在于他们赚回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北京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洗礼,并获得了职业技能的提升。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成功都是一种原始的积累。”东城区职业大学校长助理金琰对《工人日报》记者说。(记者 王维砚 文/图)

(责编:闫妍、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