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职业道德(停)

“师傅难寻、徒弟难留”现象如何破解

——上海一线师傅们谈师徒制

2016年11月04日08:36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上海新沪商联合会成立的“大商学院”,以终身师徒制教学为核心,今年已成功招收到第四期学员。

这让师徒制的话题再次引起上海当地媒体的关注。一些舆论在讨论:当下坚守师徒制是否还有意义?现在入职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师傅带又会怎样?

师傅难寻、徒弟难留

从业20年,收过的徒弟不下10人,如今还在营业员岗位上坚持的只剩下一个人。上海市劳模庞丽影谈起自己收徒的经历,难免有些唏嘘:“当初我从转正开始,自己摸索积累很长时间才渐渐有所领悟,现在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有人带着手把手教,可很多人还是坚持不下来。”

当初自己最得意的徒弟要走,庞丽影也曾经试过挽留,但是别的单位职业发展更好,工作也没那么辛苦,“人自然就走了,留不住的!”

一边是徒弟难留,另一边却是师傅难寻。

在商业银行里负责贷款业务的王雯告诉记者,自己有师傅带教的日子还不到一个月。

“入职培训之后我就被指派了带教的师傅,当时她已经在办调动手续,教我的东西也是遇到什么教什么,收获很少很少。”看着别的支行同事有师傅带着,她心里很羡慕。

“业务不熟练,轻者被投诉,重者被辞退。好的师傅不仅可以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你最优化的步骤,还可以在你犯错之后力挽狂澜。对我来说,师傅是定心丸。”王雯说。

生产型企业本该是坚守师徒制最后的“堡垒”,如今“堡垒”也摇摇欲坠。徐满红是上海华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技术主管,他从业13年,从小工升到了技术主管,对民企的运营管理方式他可以说是“门儿清”,但师徒带教对他来说却有点陌生。

“企业重视产量和次品率,对于技术传承不怎么上心。”徐满红说,自己当初也是靠自学和各种技能培训打下的基础,拜师学艺这种事情并没有经历过,“现在企业遇到了技术瓶颈,要么是开高价挖人,要么交给技术团队解决,对于一线工人的要求就是能熟练操作机器。”

学到师傅工作的“魂”

徒弟跟着师傅能学到什么?记者采访了各行各业的许多对师徒,他们的表述各自不同,但最核心的内容却是相通的:师徒之间最浅层的是技艺的传授,最根本的是职业道德、人品的教导。

出师10多年,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护士长李宏最难忘的就是师傅对病人的善。那时候,呼吸科里许多病人属于反复住院的老病号,但李宏的师傅总是周到地照顾每位病人,吸痰喂药,再脏再累的活都不厌其烦。“我的师傅从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那种以身作则的教导让人记忆深刻。”自己开始安排进修生培训后,李宏也一直对他们强调:“要学到师傅工作的‘魂’。”

在李宏看来,个别民营医院不断爆出负面新闻,最大原因是价值观的失守。很多企业的入职培训、职业教育模式中,对职业道德往往一语带过,不能像师徒制那样触及一个人的灵魂。

1982年出生的颜少华体验过师傅和徒弟两种身份的转换。谈起师徒的问题,颜少华很有感触:“之前学校里学的只能说是打基础,要想有针对性地提高,还得有师傅带着——那就好比坐上快车。”

颜少华目前在主攻小口径管路的焊接,这一技能对精度要求很高,需要不断揣摩实践。他认为,职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在这样高技能的要求下,往往显示出局限性。他有4个徒弟,有刚进厂不久的年轻人,也有转岗过来的老员工。“焊接的基本知识4位徒弟都掌握,有的技术还相当熟练,但是到具体领域,技巧和知识储备就不够了,明显长期缺乏师傅指点。”

师徒制回暖的契机

社会学家陆震认为,师徒制一直都是社会高度认同的制度,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在近现代社会中,在社会关系较为稳定的时期,师徒制对于技艺传承和职业道德的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美国的沃顿商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一家高科技公司里1000名员工参与师徒制5年后,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参与师徒制员工的5倍。而担任师傅的员工,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担任师傅的员工的6倍。

陆震认为,找到一位好师傅是徒弟一生的宝贵财富,能让徒弟少一些摸爬滚打、头破血流,让徒弟用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方法成功。但陆震表示,现在较大的流动性和“向钱看”的风气,多少都让师徒制有些变味。过去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的习俗逐渐变为了等价交换,教学时“留一手”或是学成之后拍拍屁股走人的现象越来越多。

当前“工匠精神”大热,陆震认为,这是推广新型师徒关系的好时机。(记者 钱培坚 通讯员 裴龙翔)

(责编:闫妍、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