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85后”胡振球10年间从一个没技术的农民工,成为首批上海工匠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从不懂技术的打工者成长为发明家

2017年05月01日10:26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先后改进工装夹具40多项、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取得各种专利14项……在2016年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中,出现了一位“85后”农民工发明家的身影,他就是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有限公司的胡振球。

2007年,这个来自安徽宿州的小伙高中刚毕业便来沪打工。转眼10年间,他从一个不懂技术的外来打工者,成长为技术能手、创新能手,从普通的一线装配工成长为技改专家和车间主任,并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他还被选为首批上海工匠,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是农民工获奖第一人。

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

“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更没有技术和从业经验,10年前来上海时可以说两眼一抹黑,差一点就‘打道回府’。”胡振球略带羞涩地向记者回忆当初来上海时的场景。

就在快看不到希望时,闵行区梅陇镇的神舟汽车公司向这位淳朴的小伙子抛出了“橄榄枝”,他成为车间的一名装配工人。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胡振球暗下决心:“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当时,他对于“好工人”的定义是,踏踏实实干活,不偷懒、不懈怠。

但一段时间后,胡振球发现,在这家科技型企业内不少员工都是从各大知名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常常能想出很多创新点子,来简化工艺流程,这给他内心带来不小的落差。“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看着研发人员通过各种工艺革新提高效率,我便萌发了一个念头,有朝一日也要成为这样的研发人员,才真正配得上‘好’这个字。”胡振球说。

可是那时的他连图纸都不会看,只好从“零基础”开始学起。他常常在午休时间缠着有经验的老师傅们给他讲图纸,一遍不行两遍、三遍……直到弄懂,他这股劲也着实让“老法师”们感动。为了能更安心地学习,他干脆搬到了职工集体宿舍,下班后就往单位职工书屋里钻,经常看书到深夜。当时,生怕前学后忘,胡振球把书上的重点知识摘抄下来,一条、两条、三条……慢慢积累至今,已经记了满满的好几本。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普通工人也能成为专家,成为高技能人才。短短几个月,从钣金工、钳工、车工到打磨工,胡振球便掌握了车间几乎所有工种的操作技巧。

2009年,他以农民工班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上海市总工会组织的EBA(初级工商管理)培训,系统地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之后他又续读了工商管理的大专班,现在正就读本科。

“我跟他认识8年了,他不但有悟性,更重要的是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它做好,这是他的性格。”正在车间工作的潘邦国这样评价胡振球。胡振球发明的“清扫车边吸尘口自动避让装置”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的金奖,其他各项专利也陆续申请成功,胡振球成了工友们心中的“大发明家”,公司掀起了一股创新热潮,更多的工友开始钻研技改,厂里技术创新氛围也越来越浓。

产品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搞创新

除了勤奋学习和善于思考,胡振球认为创新还需要多动手、多实践的“实干精神”。

整日与冰冷机器为伴的胡振球,总喜欢在它们身上琢磨出点什么,而这种“琢磨”的精神也给他的创新带来灵感。2008年底,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车进入生产阶段,当时大伙儿天天加班,但生产效率就是提不上去。胡振球大胆提议开个模具进行“整车预装工装”。可实际操作时却遇到了难题,模具中的关键环节举升油缸部位始终无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他反复琢磨尝试,最终找到了把上下部件的位置都进行固定的办法。

“通过这次创新尝试,做出的产品不但标准能够统一,还能把所有工序在这上面完全完成,一台整车装配由原来3个人必须要三四天完成,现在一天可以装配1台。”胡振球兴奋地说,模具投入使用后,整车装配合格率达98%以上,平均一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560多万元。

如今,由胡振球研发的一款名为“纯吸式道路清扫车”已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但产品刚出来时,却遭遇了一段颇为坎坷的经历。早在2013年,辽宁盘锦开发建设工地订了公司的3台清扫车试用,可得到的反馈是:不好用、要退货。当时公司月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为了保住这份200万元的订单,公司便派胡振球去实地一探究竟。

“我当时到现场一看,发现当地黄沙石子遍地,清扫车的清扫效果确实打了折扣。可一连三天始终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胡振球说,当时对方说,如果解决不了,就要退货。情急之下的第四天,善于从实践中创新的他干脆跟着车一起走,车在前面开,他就跟在车后“吃着”汽车碾起的灰土细细察看。这时他脑中灵光一现,原来清扫车前后两排吸尘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才导致了吸不干净。

“我当时就想,如果把两排清扫孔错开,再把副吸的角度由垂直变成60度倾斜,主吸和副吸相结合,内部加装导流板,增加吸力、增加进风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胡振球马上跟当地工人合作,反复试验改进,一举破解了难题,还让对方当场签收了3台改良过的清扫车。不仅避免了一次产品的退货,更增强了他立足岗位、在实践中创新的自信。这项在“火线”创新改革的新工艺,胡振球把它命名为“倾斜复吸式”清扫装置,极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洁效果及物料回收的效率,具有扫路不扬尘的优势。

胡振球说:“那次辽宁之行,也让我意识到实践逼出新思路,产品必须根据市场需要搞创新。”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开发了多种节能纯吸式新车型,都是按照码头、钢厂、水泥厂、高速公路、市政环卫等市场的具体需求来研发的。

做创新发明的引领者

“胡振球的成绩与他勤奋善思、追求进步分不开,平时走在路上他都在想着技术要怎么改进。”据潘邦国介绍,胡振球首创的“卸料抑尘装置技术”中防尘罩的设置,就是他在下班回家路上躲雨时想到的。

环卫专用清扫车在卸料,也就是倾倒垃圾时有大量灰尘扬起,为解决这个问题,胡振球从避雨时注意到的雨棚上找到了灵感,提出在纯吸式道路吸尘车的基础上加装一个类似雨棚形状、防水膜布材质的防尘罩,再用电控系统加以控制。

在多次试验中,这款装置能让卸料时的浮尘扬起量减少90%以上,从而解决二次扬尘问题。从2014年年末开始设想,在半年多的测试时间里,这款装置技术渐趋成熟,已经被胡振球申请成为国家发明专利。“边做边想,会有一些收获。原来还只是装配工的时候,没有创新的概念,把活儿干好就行。但是慢慢地对技改感兴趣之后,就有了创新的动力。”胡振球说。

在被评为全国劳模并成为车间主任后,胡振球坦言自己的工作跟以前基本一样,依然活跃在一线,在车间做技改和创新。“车间的技改不能停步,要时刻想着怎么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段时间,他正和车间的工友们一起研发一款新型落叶清扫车,专门用来清扫上海市区法国梧桐的落叶,解决现有吸尘车在吸入落叶后容易堵塞的难题。

10年时间过得很快,胡振球已经从刚入厂时一心踏踏实实干好活的工人,成长为一名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技师。他自己也说:“对我来说,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引领整个环卫市场。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要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们要做得更好。”如今,胡振球的创新成果共创造了约4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用实际行动和技术革新来为企业、行业创造了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作为一名技改工人的人生价值。(记者 刘锟 实习生 赖丽芳)

(责编:黄瑾、杨丽娜)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