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

耿家盛:一座跨越两个世纪的技术工人丰碑是这样造就的【4】

记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耿家盛

陈昌云 黄榆

2015年10月20日09:55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家庭篇——

“耿耿星河欲曙天”

“离休”而“工人”的耿鼎

耿鼎是耿家盛兄妹4人的父亲,是祖振英的丈夫,这是耿鼎的家庭角色,也是每一个有家庭子女的男人很正常的角色。

但作为社会人,耿鼎的角色复杂而矛盾,不熟悉中国政治、文化语境的人,不容易理解,比如,在耿鼎身上,“技术工人”与“离休干部”是那样地有机自然地交织重叠。

依照有关政策,在1949年10月1日之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或工作的人,均享受离休干部待遇,耿鼎1948年8月参加解放军,当然是离休干部,可他在昆重的主要和知名身份却是一个技术工人。

依照国家有关评定职称以及教育经历的有关政策,耿鼎除了早年在重庆214技校一年零八个月的读书生涯,没有其他的国民教育学历,按规定,属于“文盲”,可他又是昆重十分倚重的高级工程师、总工艺师。

耿鼎对昆重有多重要,看一个例子就知道——在他年龄届限离休后,厂里又返聘他干了10年,以致祖振英老人几次下意识地强调,“家盛他爸是70岁才退休的。”

在这段时间里,有一年多,耿鼎担任了此间一项代号“9901”的海军军品加工的工艺技术指导,昆重现任党委副书记杨家鹏说,“生产过程中,这个军工企业的胡姓科技处处长对耿鼎说,‘老爷子,我要拜您为师。’”

是耿鼎复杂,还是社会复杂?

1934年9月,耿鼎出生于上蔡县一个名叫“后启庄”的一户农民家,据耿鼎夫人祖振英介绍,耿鼎小时候很苦,“耿鼎他爸给地主干活赶马车,一次外出途中遇到强盗,吓得不行,回到家,夜里就死了,但耿鼎不知道老人已经死了,和已经死去的爹睡了一夜。”

对耿鼎来说,他或许最值得记忆和怀念的一个人,是一个集恩人、师傅、首长于一身的人,他是解放军二野的一个团长。

耿大鹏回忆父亲给他讲过的故事对本文作者复述说,1948年8月,耿鼎14岁,解放军有个团在后启庄驻营。

当时,耿鼎和妹妹相依为命,部队的团部就设在耿家,团长姓郭,“父亲天生勤快,每天早上一起来就扫地。”看到这个14岁的小孩机灵、礼貌、勤快,郭团长感到是个好苗子,便劝导耿鼎参军,“我爸问,‘当兵有什么好处?’郭团长说,‘当了兵,可以吃饱。’就这个条件,父亲心动了,团长叫人发了一套军装给他,以后跟着部队就南下。”

于是,14岁的耿鼎成为解放军中一名小兵。

耿大鹏说,在他读初中的时候,还见过父亲的老团长,“他身高大概一米六五样子,块头大,他到昆明出差开会,都会到重机厂来看望我父亲。”

参军后,尚未发蒙的耿鼎参加了部队为期40天的扫盲班,步入了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的人生旅途。

1950年5月,部队进驻重庆,新政权已经建立,眼光敏锐的郭团长感觉到未来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于是他动员耿鼎去学文化、学技术。

“到重庆后,郭团长动员我父亲去学文化学手艺,他说,‘你去学门手艺,国家要搞建设,要靠你们年轻人,学一门手艺将来好讨生活。’”

就这样,虚岁16岁的耿鼎来到重庆一所名叫“214技校”的技工学校,在学文化的同时,开始接触机械。

耿大鹏说,这个技校为兵器工业部所属的重庆建设机床厂培养工人,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还生产过建设牌摩托车,“这个厂在沙坪坝,我去过。”

这段为期一年零八个月的学习经历,不仅造就了耿鼎一辈子并影响其后人的品质、价值观以及初步的技能,而且为他收获了爱情和婚姻。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的战争爆发。

10月19日,中国派遣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对抗以美国为首、由17个国家组成参战方、5个国家提供医疗支援的联合国军,“抗美援朝”战争打得很激烈,一批昆明知识青年应召入伍,其中一些被派遣到重庆集训,准备奔赴前线。

1951年参军、时年仅18岁的昆明姑娘祖振英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8月7日上午,时年82岁的祖振英告诉本文作者说,1951年,她参军到重庆,后来没上成前线,“组织上叫我到‘214技校’学技术,家盛他爸是二野的,也在这个技校读书。”

在214技工学校,耿鼎和祖振英都学习开车床。

“有次发选民登记证,他发一张,我也有一张,互相看了选民证上对方的姓名,记住了,这之前,他和我都喜欢打篮球,混熟了,但就是不知道彼此叫什么名字。”

通过这张选民证作媒介,祖振英认识了河南小伙子耿鼎,两人相互喜欢,就好上了。

毕业后,耿鼎分配在重庆建设机床厂工作,祖振英分配到重庆机床厂工作。

1956年两人结婚,婚后,春城姑娘祖振英实在不习惯重庆的气候,“冷起来冷得要命,热起来热得要命。”

1958年,中央提出要支援三线建设,她利用这个机会调回昆明,“回到昆明,省工业厅领导问我,是想去滇池海口,还是到北郊的茨坝?我说,茨坝离城近,我到茨坝。”

就这样进入刚成立的昆明重机厂的前身“云南重型机器厂”工作。

1959年,耿鼎从重庆建设机床厂调入昆重,两人团聚。

在昆明重机厂,耿鼎开始了展示辉煌人生画卷的生涯。

(责编:王婉莹、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