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十八大代表热议:“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

2012年11月14日09:38  来源:中工网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当看到十八大报告把“劳动者素质提高”列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更多依靠”时,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党委书记席秀海代表说,自己立刻想到了这句话,这是胜利油田工会开展活动倡导职工提升技术能力的核心理念。

“科技日新月异,生产一线的工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必须不断提高。”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班组长洪刚代表,是位农民工代表。从农村来到上海,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师、班组长,这是他的心得。

技能的力量,彰显在工人岗位成才的过程中。窦铁成、孔祥瑞、巨晓林、李万君、龙景庆……一线工人代表的故事,重复着一个相同的主题: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他们所关注的,也有一个共同的焦点,那就是报告里提出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高管可以引进、流水线可以引进、材料可以引进,唯独数以亿计的技术工人不能引进。”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技师窦铁成代表,专门把这句话打印出来并带到北京,想的就是要在十八大上,替一线工人发出“加强技能培训”的声音。

令他欣喜的是,十八大报告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杨志明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功地回答了“谁来为中国人造饭碗”的“天问”。如今,我们要回答的是“怎样造更好的‘饭碗’”。

企业在行动。席秀海代表介绍,为提升职工技能,胜利油田建立培训基地,举行职工技能大赛、技能对抗赛、技术拉力赛;为帮助青年工人快速成长,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技能大师带徒弟……“想方设法开展活动,目的就是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工会在行动。来自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数据表明,仅2011年一年,各级工会就组织技术培训班7.5万次,开展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赛吸引了3340万人次职工参赛,共有506万名职工通过这些活动晋升了技术等级。研究者还发现一个变化: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参加到劳动竞赛中来,只因“无论是企业还是职工,都在劳动竞赛中受益”。

政府在行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说,目前的2.5亿农民工大多是普工,要让他们成长为技工,现实的选择是技能培训。“我们对农民工培训实施‘168’计划,一年培训600万人,给予每人800元的培训补贴。”杨志明表示,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下决心走出一条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发展的就业新路。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仅是设备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杨志明的观点,在重庆建工第一市政工程公司路面处农工班班长康厚明代表这里得到回应。他说,“农民工不能像以前一样只靠力气吃饭,更要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

十八大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席秀海代表说,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各种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单纯依靠传统模式的发展已不可持续,唯一的出路就是实施产业升级改造,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许多人一提到创新就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创新需要载体,要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江汉石油管理局测录井工程公司坪北项目部仪修工龙景庆代表说,“把你手上的活儿干得最漂亮、最省力就是创新。”

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2名一线职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报告里确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把劳动者素质提高当成依靠力量,这有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氛围。”河南省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代表的观点很明确。冀中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社平代表介绍,冀中能源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农民工岗位成才的政策。在每年举行的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中,获奖农民工不仅可以得到一次性加倍奖励,而且一年内每月分别可获得200元、100元和80元不等的岗位技术津贴,年底还将直接参加企业明星员工、品牌员工的评选。相同条件下,还可优先考虑其入党、奖励、技术晋级资格评定,“从而形成了学技术搞创新光荣的浓厚氛围。”

利用提升技能,让劳动者得到更好的“饭碗”,还有阔大的空间。统计显示,2011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数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117万人。而在一些发达工业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比高达40%以上。

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年轻人不愿当工人的现象,代表们认为,报告里提出了“高质量就业”,并进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等部署,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代表强调,中国要由“制造大国”提升为“制造强国”,必定依赖一支高技能工人队伍。(本报北京11月13日电)

(责编:徐腾(实习)、段欣毅)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