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卖姜叔”的《爱的呼唤》
赵昂
2012年11月25日09:59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天陶菜市场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北漂卖姜人,名叫姚启中。
每天上午,菜市场内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客流不断,商贩们争相拉客,可老姚却很安静地站在自己的“姜山”背后,埋着头,在一打垫着废塑料泡沫盒子的作文纸上一笔一划地写字,偶尔还撂下笔,查看手边那本被翻得发黑的新华字典。
同行们有时笑话老姚是“神经病”,因为大家都搞不懂他成天“不务正业”,躲在姜堆后面到底在写什么,而且居然一写就是3年。直到一年前,人们才惊讶地得知,这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卖姜叔,已写出了20万字的反映姚家生活点滴的剧本——《爱的呼唤》。
菜贩的蜗居生活
1972年出生于安徽农村的姚启中,今年已是不惑之年,家境贫寒的他,自幼丧母。“10多岁和一位半智障的老爹步行来回一百多里路进小杂货营生,经历了何等的苦梦”是老姚在剧本中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17岁时,和那时候所有的农民工一样,姚启中攥着借来的50元钱,第一次知道了“大城市长什么样”。在最初的7年里,他做完了打工者的“三件人生大事”:盖房、娶妻、生子
1996年,姚启中带着借来的1200元钱,一个人来到打工者们称为“梦想天堂”的城市——北京。次年他便正式拖家带口进京,从刚开始的“咸菜哥”到现在的“生姜叔”,转眼一家人已经在京飘荡16年。
天陶菜市场的姜摊是老姚加倍珍惜的饭碗,他要靠卖生姜糊全家老小的口,供三个孩子在北京上学。大儿子姚国庆在北京的一所普通高中念高二,二儿子姚五一是北京一所著名武校的特长生,小女儿姚鑫鑫在一所打工子弟小学上五年级。三个孩子每年将近三万元的学费是老姚财政支出的大头,除去每月1050元的房租和每年32000元的摊位费,老姚还得卯足劲干,才能为经常出国比赛的姚五一支付近万元的飞机票。争取收支平衡,是老姚最现实的工作目标。
老姚一家五口蜗居在北京丰台鹅凤营村的两间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妻子和三个孩子都挤在里面一间,而老姚自己睡在的另一间,既是厨房又当客厅。除电器以外,全家最贵重的家具是一个从旧货市场花95元淘来的电视柜,其余全是老姚从街边捡来的旧家具。而1200元的电视、3900元的电脑和一台打折空调,是姚家仅有值钱的“三大件”,而这些,全部都是为孩子学习“出血”的。
菜贩姚启中日常生活是这样的:两顿饭始终都是一元七角一包的挂面,早上四点半起床煮半袋,中午回家再吃一整袋,外加几片青菜叶。这些从外地买来的便宜挂面是老姚引以为傲的库存,比起小饭馆7元钱一碗的面条,煮挂面的话,一天吃下来就能省八九元。
为了省去每月300元的油钱,,老姚一直蹬着平板三轮车来往于家和菜市场,也几乎不花钱买衣服,浑身上下的行头多半是别人给的。在老姚看来,他家本身就是一部“三代人的贫困史”。
我的未来是个梦
老姚在春秋两季只有两双鞋,一双是天天卖姜时踩着的布鞋,鞋底都已磨烂,一双是给孩子开家长会时穿的皮鞋,鞋头张着嘴,为了不让外人笑话,老姚每次都压着脚面,“昂首挺胸地踏进校园。”
因为孩子,是这个穷困菜贩唯一的骄傲,也是仅有的希望。老姚屋里的三面墙上都粘满了学习武术的老二姚五一的奖状和照片,老姚说这是他们家“最美丽的风景”。8年来,姚五一获的奖足有110份,密密麻麻贴满了墙。
自从9年前,老姚开始供五一念武校,从此,每当五一拿回奖状,老姚都会在旁边记上几句说明以记录孩子的成绩。日积月累地做备注使老姚产生了写文章的冲动,在酝酿的过程中,老姚琢磨:“不如把文章连成家史,从俺的悲苦童年一直写到当今。以后等孩子们长大了,读了俺家的贫穷史,必定‘争囊赌气’,好好奋斗。”
2008年,老姚开始动笔,开启了《爱的呼唤》剧本的创作。翻开剧本扉页,第一篇的标题“我的未来是个梦”赫然映入眼帘:“这是一部岁岁年年花相似, 年年岁岁人不同的农村题材‘微薄’剧本,这是一个清贫家庭在京北漂的遭遇与见闻……”老姚的字迹十分工整,一幕幕生活感悟被他写在一张张泛黄的作文纸上,剧本里面有这期间的国家大事,也有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点滴生活。2012年春,他在题为“心灯点燃”的文章里,他分析了今年“生意不景气”给生活造成的影响。
白天在菜市场,老姚抓紧零散时间写,回家忙完杂活后,他就搬个小板凳坐下来,踏踏实实地趴在自己的单人床上写。老姚的最佳写作时间是晚九点至十点半,夜晚的安静让老姚更有效率。老姚说特爱上了写作,因为只要一坐在小板凳上,心就净了,什么压力和烦恼都能烟消云散。
姚启中把“家贫史”写在1000多张方格纸上,虽然有不少涂改的痕迹,但还算整洁,手稿在写了三代人的贫困后,文字又回在了孩子身上。“之所以写家贫史,是孩子们争气,给了我自信。从孩子这一代开始,家穷史该结束了。”
让更多人有 “ 翻身之梦 ”
舍不得吃穿的老姚最舍得买书,枕边爱不释手的《现代汉语词典》是他咬着牙,花了69元钱从书店买到的。老姚与书结缘,还要归因于2007年他在首联超市清仓时发现的一本名为《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的书,这书名让老姚顿时眼前一亮,惊叹:“这正是我要找的书!”从此,他便经常跑到超市里的小书店,在励志书架旁蹲到天黑,并将一些深有感触的至理名言记在本上,为写作和教育孩子积累素材。因为他想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穷人,到底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财富”。
在大儿子国庆眼中,父亲是个忠厚老实,不与人攀比的人。一首老姚自创的七言绝句“四不比”——“不比玩具比志气,不必吃喝比成绩,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家庭比争气”已成为国庆深刻牢记的准则和努力学习的信条。
国庆觉得,父亲的言传胜过身教。“为了整个家,父亲从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不论数九寒天还是酷热三伏。就连今年北京下大暴雨的那几天,他都按时出摊。这些年父亲每天晚上坚持写作,看到他那么认真,我自己更不敢松懈了。”
《爱的呼唤》还在继续。最近老姚成了菜市场里的名人。每当获得他人表扬或者被顾客拉着拍照时,老姚通常只低调地摆摆手,笑着示意“不敢当”。成名后的老姚感慨颇多,并将这些感慨通通写入了剧本。
朴实的老姚每天依旧6点钟准时出现在姜摊前,卖姜、写剧本,但他的憧憬比以前更多了。他盼望自己的姜摊生意能更好,未来的收入有所增加;他期待孩子们都能顺利考上大学,翻姚家三代贫穷身;他计划剧本截稿于孩子们大学毕业,力争突破50万字;他还梦想着有一天,《爱的呼唤》能被拍成电视剧,让更多的北漂打工者能从他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改变自己,改变命运。
厚厚的剧本还没完结,老姚称这是他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为让他们在读完姚家几十年的辛酸历史后能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实现“穷不过三代”的翻身之梦。
(责编:仝宗莉、耿聪) |
全总要闻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 全国总工会召开党组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5日上午9时开幕
-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 十二届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围绕职工权益维护问题建言…
- 工会界委员带着职工心声上两会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