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包秦:创新,是工会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彭冰

2012年12月18日09:54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2012年10月17日,包秦接受央视采访

 

2012年11月15日,包秦入主吉林省总10周年。谈及对他的印象,当地工会干部大多用一个词来形容:传奇人物。

一奇在于,他虽半路出家,转战工会,却总能发人所未发,创新之举不绝,屡屡令上下为之震动;二奇在于,他虽身居要职、百务缠身,却热衷学术研究,不喜官场唱和,常秉笔通宵达旦,本职内外,著作等身;三奇在于,他不为权倾,不为钱动,虽外表冷峻,却内心如火,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对基层疾苦牵挂在怀,宁可自承风险,也要为百姓干点儿实事;宁可省总自身过紧日子,也要让基层工会兵强马壮。

个头高大,鬓角微霜,目光睿智,笑容温和——记者面前的包秦,浑身散发着一种阅尽沧桑后的自信与从容。本想请其谈谈他的人生传奇,他却不肯,记者只好从他喜欢的工作话题入手,由“创新”始,以“创新”收。

记者:求创新、求突破,并不容易。为何吉林省总10年间总能有惊人之举?有机关干部感慨,“不知包主席那大脑袋瓜里装了些什么,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包秦:创新,不是拍脑瓜胡思乱想,坐在屋里憋出来的。工会工作的生命力在基层,工会工作创新的源泉也在基层,说到底,真正的英雄是职工群众。我的很多想法,都来源于基层活生生的创造。作为领导干部,关键是要能沉下身去,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特别是要沉下心去,发现它、提炼它、推广它。所以,我一贯强调,工会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我看来,只有经过基层实践检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记者:问题是,同样去调研,很多人往往入宝山而空回,或虽有所获,却终不能化璞为玉。如何才能炼就一对火眼金睛,一双点金之手?

包秦:善于发现、总结、提炼与升华,需要工会干部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有牢固的大局意识,能对形势做出精准判断。简单说一个窍门:把三个点结合在一起,闪光点就会找到——党政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一旦找到这个闪光点,就要反复琢磨,其要义在哪儿?如何从理论上阐述清楚?能否将这一基层经验转化为工会工作的体制与机制,赋予它可操作性、可推广性?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局部的探索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升到体制与机制层面,就是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过程。

记者:很多人奇怪,您半路出家到工会,哪来那么深厚的工会理论功底?作为工会干部,该如何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包秦:我想,这是因为我有3个优势。第一,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我当过省劳动厅副厅长,在那里工作过4年半,对劳动关系做过深入研究;第二,我有多年党政工作、群众工作基础。这些年来,书记、县长、部长、厅长、局长、秘书长,我都干过,因为走过的岗位多,对各阶层劳动群众都比较熟悉,积累了大量群众工作经验;第三,我认为,干一行,就要钻一行,我平时喜欢研究点儿问题,手也不懒,灵感来袭时,经常半夜爬起来就写,集腋成裘,10年来,我工会理论的创新文章至少也有40万~50万字了。

我认为,身为工会干部,不仅要研究工会自身,还要“跳出工会看工会”;不仅要向书本学、向专家学,还要向基层学、向群众学;不仅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还要着力研究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做好二者结合的文章。只有勤于思,敏于行,不断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发展,才能使工会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记者:创新,也需要勇气。您的某些理论比较超前,在提出时冒着一定风险,所以,有人说您“大胆”、“另类”、“个性十足”。您为什么甘冒风险?

包秦:像“党工共建”、“三共体制”、“非公企业工会主席职业化”、“两个旗帜鲜明”、“锻造农民工产业大军”等,都是我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来的,因为突破了传统理论,当时很多朋友为我担心,劝我别搞。但我觉得对的,我就做。我认为,不能盲从历史,要大胆怀疑,学习既有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马列,而要看基层是怎么实践的,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其次,我甘冒风险,是因为我对人民群众有很深的感情。我出身农家,在县里工作过近20年,深谙基层疾苦,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想为老百姓真正干点事儿。我认为,身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对人民群众负责,不能因为担心风险,就明哲保身,缄口不言、止步不前。

再则,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也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会干部只有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坚持以职工为本,提高服务实效,才能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工会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责编:徐腾(实习)、段欣毅)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