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广州市总工会大楼建筑界绝唱

2013年08月07日08:42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广州市总工会大楼。

  总工会大楼的“大屋顶”。

  广州市总工会体育馆建筑内部。

  历史建筑征集令

  81919191

  资料可发送至

  gzlishijianzhu@126.com

  广州市内还有多少“金陵台”?为避免有价值的老建筑再遭“误伤”,本报发出征集令,邀您一起“挖掘”线索,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写入保护名录。这些建筑应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或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关,能反映城乡发展和人文历史。线索包括照片、图纸、文献、故事等相关资料。本报将酌情刊登,并将线索推荐给市规划局。

  33号线索 广州市总工会大楼

  提名人  郑女士

  提名建筑:广州市总工会大楼

  点评专家:汤国华(广州大学建筑系教授、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

  历史意义:市总工会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建筑界探索“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产物,既是代表作又是绝唱,充分反映了广州上世纪五十年代公共建筑要表达民族形式的尝试。

  它,是新中国广州市最早兴建的机关办公楼,半个世纪以来都是东风西路的地标建筑;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界探索“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代表作,却又在特殊的时代遭受批判。这就是东风西路230号广州市总工会办公楼及其礼堂。落成至今近60年,大楼老而弥坚,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专家建议把它列入历史建筑名录。

  文/ 记者廖靖文

  图/ 记者邱伟荣

  最好的办公楼为工人而建

  跟很多办公楼常年依赖空调调节室内温度不同,广州市总工会的办公楼一年之中只有炎热天气才需要开空调。工作人员老罗说,其余时间只要走廊两侧的办公室打开窗户,南北对流,甚为通爽。只见每层楼朝南面的中部都有阳台,在三楼和五楼顶层的退缩位置,因地制宜设计了小花园。即便是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座五层大楼都称得上节能环保实用。而在近60年前,它更是广州最好的机关办公楼,甚至在建成后不久的反右整风运动中,被批评为“奢侈浪费”。

  工运史专家王建生介绍,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广州市政府决定拨款建设一座办公大楼和礼堂,作为市总工会的办公场所,这应该是建国后广州市财政拨款兴建的第一座机关办公楼,建筑规格很高,把最好的留给工人阶级。

  著名建筑师麦禹喜的作品

  市总工会办公楼为五层高建筑,红砖外墙,水磨石的大门框上有中国元素的花纹,东西两侧各有一趟楼梯,木制扶手很有历史感。整座大楼都是对称设计,唯一的不同就是面向院子的正中央有一列阳台。大楼内部近年曾进行装修,走廊的橙红色六边形地砖仍然保留下来,光亮如新。而位于大楼南面的工会礼堂由于使用率较低,在前些年拆除了楼座,改建成工会体育馆。但除了楼座拆除了,礼堂外立面和内部基本都没有改动,比起办公大楼更原汁原味。朱红色的大木门,水磨石的地面、云石大圆拱,尤其是大屋顶上的绿色琉璃瓦,全部是1958年前的原装。跟大楼方方正正的建筑样式不同,这座礼堂富有中国元素:大跨度的金字屋顶,宫殿式的大门,红墙绿瓦……

  著名建筑师、原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蔡德道告诉记者,市总工会的两座建筑是当年著名建筑师麦禹喜先生的作品,麦禹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广州市设计院第一设计室主任,是我国建筑泰斗林克明先生的助手,参与设计了华侨大厦、羊城宾馆(东方宾馆)等的设计。“市总工会两座建筑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蔡老先生告诉记者,面向路面的办公楼是苏式建筑加入了中国元素,而礼堂则保留民族固有建筑形式。

  “大屋顶”成建筑界绝唱

  “市总工会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界探索‘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产物”。广州大学建筑系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当时的“社会主义内容”是学苏联,“民族形式”是承传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和民族装饰,也称“中国固有式”。

  但这种尝试刚开始没多久就发生了当时的“大屋顶”风波:在北京的中轴线景山后面的“五部一会”大屋顶建筑建了一半被叫停,说是形式主义大浪费。广州当时有两组建筑也是这样的“大屋顶”,一组是连新路中山纪念堂西侧的广东科学馆,另一组就是市总工会。

  汤国华认为,市总工会建筑的整体原风貌保存完整,反映了广州上世纪五十年代公共建筑要表达民族形式的尝试,可惜后来全国批判“大屋顶”使中国建筑新发展道路的探索终止,这样的建筑也成为绝唱,弥足珍贵,建议将它列入历史建筑名录进行保护。(廖靖文)

(责编:罗艳梅(实习)、申亚欣)
相关专题
· 地方工会报道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