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人:从汗水、泪水里拧出文字
2013年02月25日08:48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翻看打工诗人的作品,记者感觉到诗句的呼吸间都有着生命的质感。凹汉的一段话回答了记者这种感受的由来:“我的打工诗歌,所叙述的每个时间、每个地点、每个情境,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这些诗歌中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能汹涌出自己的每一滴泪、每一滴汗,承载太多的心血和往事,烙下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写作姿态:面向现实、面向底层、面向以血汗劳动争取生存权利的人们。”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三亿外出流动的打工者,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打工大潮,从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而从事诗歌创作的打工者也有三四万之多。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人类的流动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自身和社会,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发酵和催化作用。千千万万的打工者在远离家乡的异乡挣扎着,不屈地向命运之神抗争着。这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诗篇。
文学界对打工诗歌的美学意义鉴定是,这些作品无论是细节和感情上都是真实的,为时代做了可贵的记录,将底层生活的许多元素放进了诗坛。但也有评论认为,打工诗歌的缺陷在于太过粗糙。记者则更认同《诗刊》主编叶延滨的看法:“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写作姿态:面向现实、面向底层、面向以血汗劳动争取生存权利的人们。”当下,如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一线作家都致力于在底层社会挖掘故事,作品出表现对特定人群生活状态的同情与怜悯,而打工文学的作者们与这样的生活是没有距离的,甚至从里到外已经都浸透了生活的艰辛。如硬币的正反两面,诗歌如果戾气太多,伦理态度和叙述方式就会走向片面和简单化的倾向。作品也就失去了它的丰富性,降低了艺术性。不过他们的诗也不只有怨气。凹汉说:“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给我影响很深,诗性之美句句可斟,人性之爱字字可酌,使得我的诗歌从怨气中转为宽容与平和。”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当多的作品是充满正能量的,理想、坚强、拼搏、明天……都是诗里出现得最多的词汇。
诗人都是有梦的,李明亮和记者憧憬着未来:“我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自由的写作者,并努力多做一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察——特别关注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需求;我是一个特别钟爱大自然的人,希望能窥见每一个果壳里的多彩世界和每一粒沙子里的精致脉络,到野外去,到不熟悉的城市和天地去,我想这样的人生会少一些遗憾。崇尚自由、珍爱自然、投身公益是我的三个信念。”(苏墨)
![]() |
(责编:李培(实习)、仝宗莉) |
全总要闻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 全国总工会召开党组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5日上午9时开幕
-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 十二届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围绕职工权益维护问题建言…
- 工会界委员带着职工心声上两会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