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海港新時代的“能工巧匠”

2013年04月28日08:11  來源:中工網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胡耀華在工作中。本報記者 於文國 攝

  10多年來沒有一輛流動機械設備因為技術問題而出廠外修,也沒有發生一次因為修理和服務沒有跟上而影響生產,同時還保持著254台發動機大修“零返工”的紀錄!做到這一切,胡耀華憑的是一套“望、聞、問、切”的絕活。

  胡耀華,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鎮海港埠分公司流動機械修理班班長,先后獲得浙江省首席技師、錢江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模等各項榮譽,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金牌藍領”的示范者

  1989年5月,24歲的胡耀華以一個“門外漢”的身份,“追隨”父親進入寧波港務局工作。

  上班第一天,聽著車間裡發動機轟鳴,看著工友們汗水直流,胡耀華心裡打鼓:“這就是以后每天要做的工作?”

  一位老班長看出了小伙子的動搖,語重心長地說:“越艱苦的地方,越能磨煉人!”

  他就是胡耀華生命中最重要的良師益友——全國勞模俞鶴鳴。“正是師傅這句話,讓我堅持在維修崗位干了20多年。”胡耀華說。

  他跟著師傅邊修邊學,還購買了大量專業書籍,下班后如飢似渴地“補課”。憑著一股拼勁,胡耀華的技術日漸精進,練就了一手“望、聞、問、切”快速排查故障的絕活。

  “望”,就是通過觀察,查找外在直觀的故障﹔“聞”,就是通過靜聽,判斷車輛的運轉狀況﹔“問”,就是通過詢問設備操作人員使用情況,判斷故障症結﹔“切”,就是通過手的感覺,判斷系統內在的故障。許多車輛的“疑難雜症”,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隨著寧波港的快速發展,吊機、鏟車、牽引車等進口機械設備不斷引進,“洋機器”所佔比例已超過60%。進口零件價格昂貴,被“宰”得心痛的胡耀華開始思考如何自己配制零部件。

  2008年8月,公司機械隊50號牽引車連續兩次發生發動機沖汽缸床現象。檢查發現,汽缸蓋的第一缸和第二缸之間有一條高壓氣體沖出來的深0.4毫米、寬0.6毫米、長8毫米的小槽。按常規修理,更換進口汽缸蓋就能解決問題,可更換的價格為1.1萬元左右。

  “僅僅因為一條小氣槽,就要更換價格昂貴的汽缸蓋,太不劃算。”胡耀華心疼。在請教班組幾位老電焊工后,他決定用價值6元的鑄鐵焊條進行堆焊。

  胡耀華先用角向磨光機小心翼翼地把焊縫大致磨平,再拿出鉗工絕活,一邊用小金鋼銼,一邊用直尺漏光法進行檢驗校正,直到缸蓋平直度符合安裝要求為止。重新使用后,這個用價值僅6元的焊條改良的汽缸蓋沒有出現故障,車輛發動機性能良好。

  當新時代的工人,就要做個一專多能的“金牌工人”。胡耀華不但精通修理,而且對車、銑、刨、磨、鉗、車輛駕駛樣樣精通。

  從2000年起,胡耀華逐漸在各種技能大賽上嶄露頭角:2000年在寧波港第五屆港機修理技術比武中榮獲第一名﹔2002年代表寧波港參加寧波市高級鉗工比武獲得第一名﹔2006年獲得我國技術工人職業技能水平最高獎——“全國技術能手”……2010年,他成了全國勞模。

  標杆團隊的引領者

  熟悉胡耀華的人,都說他像顆釘子,喜歡和困難“較勁”。

  在確保機械安全運行的基礎上對設備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從而提高機械運行和維修效率,是胡耀華的一大“愛好”。

  隻有高中文化的胡耀華勇氣何來?這還要從“2000元專利費”的故事說起。

  2001年春天,公司新購了一批廣州某廠生產的牽引車。沒過多久,大家紛紛抱怨,該類型牽引車發動機內價值2萬元的進口摩擦片特別容易磨損。

  既頭痛又心痛的胡耀華嘗試著與廠方溝通討論,但對方卻無奈地說是多年來的通病。

  不信邪的胡耀華,和這批設備“拼”上了。沒有圖紙、沒有師傅、沒有經驗,他憑著一股鑽研勁,短短3個月就解決了廠方口中的這一“通病”。將信將疑的廠方專家看到被改造的機械后,心服口服地贊嘆:“胡師傅,你了不起啊!”並立刻以2000元購買了這項專利。

  從此,胡耀華打開了創新之門,他提出要“讓創新成為習慣,讓創新工作制度化”。

  10多年來,在胡耀華的創新下,公司許多進口設備的配件和國產零配件實現了互換,如變矩器、摩擦片等都“中為洋用”,而價格僅為進口配件的15%∼30%。

  在班組建設中,胡耀華也不斷創新。他提出了“一種精神”、“二種服務”、“三項教育”、“四種手段”、“五字要求”。“一種精神”,即做到老、學到老、敬業愛崗、無私奉獻精神﹔“二種服務”,即“四為”服務和24小時現場服務﹔“三項教育”,即職業道德教育、技術素質教育和“強港工程”教育﹔“四種手段”,即責任到人、QC活動、檢查考核、目標管理﹔“五字要求”,即快、細、優、嚴、實,不斷強化班員的素質。

  勞模精神的傳播者

  胡耀華不僅不吝惜自己的“絕活”,而且毫無保留地傳、幫、帶。

  當上班長后,胡耀華一直思考如何提高團隊整體的技術力量。他精心編制了《流動機械設備常見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匯總》,被班員們戲稱為“一冊在手,故障不愁”﹔他設立的培訓課堂共開課70多次,先后有560人次接受了培訓。

  2005年,胡耀華考取《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資格証書》后,又被聘為寧波港“高級工培訓講師”。幾年來,他共為500余人次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授課。作為港口工人技師的“塔尖”,胡耀華幫助夯實了寧波港工人技師隊伍的“金字塔”。

  2008年起,胡耀華在寧波開展“走進百家企業,破解百個難題”活動,為中小企業無償解決技術難題。5年來,這個“星期天技師”的足跡遍及寧波鄉鎮各類中小企業。

  今年3月,浙江省成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協作聯盟,實行高技能人才專家組服務企業計劃,胡耀華擔任高技能人才專家組領隊。

  新的使命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更多的繁忙,但胡耀華說:“緊跟創新步伐,服務生產,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生命更精彩!”(記者 李剛殷 鄒倜然)

(責編:王澤、仝宗莉)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