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热点专题>>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十三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评选表彰标兵个人

李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实现人生的“无缝”对接

2013年10月09日14:46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李刚,男,44岁,汉族,中共党员,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加工部电气作业区作业长、高级技师。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天津市党员“十大时代先锋”、“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里,他在大无缝建设发展的大熔炉中锻炼成长,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技术,从一名电气设备点检员成长为一名新时期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不仅能够熟练驾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加工设备,而且敢于向“洋设备”挑战,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不断改进、完善设备功能,使其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为大无缝的发展、为振兴民族工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0年夏天,走出校门的李刚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大无缝,成为管加工厂的电气维修工。看着从美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引进的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设备,作为一名仅有中专学历的设备维修工人,要想点检维修好这些世界一流的设备,除了刻苦钻研技术,没有别的捷径可走。迎难而上,挑战“洋设备”

    当时,大无缝正处于建设时期,来了一批外国专家。他把这作为难得的学习机会,决心不管多难,也要把技术学到手。外方专家在安装调试时,用警戒线将调试区域圈起来,中方人员一律不让进入。当时他发现外方专家晚上还调设备,就主动凑上去,外方专家工作到几点他就跟到几点。看到要用工具,就主动递过去,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一来二去,外方专家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偶尔闲下来时,便向专家请教问题,时间长了,外方专家在安装调试设备时,破例允许他进入调试区协助工作。李刚极其珍惜这一机会。那段时间,他紧盯现场的外国专家,记录每一个细节,回到宿舍无论多晚都要将一天学到的笔记整理出来,一年下来就积攒了10多本近20万字学习笔记。他深知,如果不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拼命学习,就无法驾驭这套“洋设备”。

    为尽快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他又先后上了大专和本科,系统学习电气自动化控制理论知识。为便于向外方专家学习沟通,他有意识地强化了外语知识。鉴于大部分设备都是计算机控制,他还自购计算机方面的书籍,一有空就学,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很快从一名维修工成长为电气设备维修的行家里手。

    1993年11月2日大无缝生产的第一支石油套管,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石油工业长期依赖“洋管”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热试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时,设备运行不稳定、工艺技术不成熟,使生产时断时续,有的设备问题连外国专家都一筹莫展。李刚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凭借着设备安装时学到的技术和对设备资料的消化,他挺身而出,大胆挑战“洋设备”。先后解决了数百个设备难题,为公司增效达千余万元。由他研发的在一台设备上完成钢管双头打印的技术,至今在国内仍是独有。

    短短的几年,他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成长为一名专业知识全面、技术技能精湛的电气专家和科技型党员。1995年荣获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7年获天津市三星级青年岗位能手,1999至2001年连续三次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管端电磁声探伤设备的研制”项目,被评为1999年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优秀项目。

勇于创新,向“洋设备”开刀

    随着企业跨越式发展步伐的加快,产能不断扩大,管加工生产线也由5条扩展到29条,无缝钢管年加工能力已由原设计的50万吨猛增到300余万吨。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对李刚和点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维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整理出3万多字的电气控制资料,总结出了471条故障处理方法并编制成册,被确定为维修执行标准。作为一名设备维护人员,随着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不再满足于处理一般的设备故障,而是又瞄准“洋设备”的缺陷进行改造,使其功能更加完善,效率倍加提高。

    厂里新建的3#套管线,投巨资从美国引进了一台接箍拧接机。设备安装时,他发现电气设计存在缺陷,把台架上的传感器及输出电磁阀的控制错装到了马达控制中心里面。这不仅会给日后的设备维修带来很大麻烦,而且增加了安装成本。他马上向外方专家指出问题,要求变更设计。但外方固执地认为设计上没有问题。为了让他们承认设计缺陷,李刚查阅无数资料,做了大量试验,用数据说话。他及时向领导汇报,经过多次协商,外方终于同意按李刚合理的设计变更施工方案。结果不仅节省了安装费、材料费20多万元,还提前4天完成任务,多创效益100多万元。

    2006年他是主研人之一的“大口径石油套管拧接技术的研究”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奖。

追求卓越,超越“洋设备”

    多年来,大无缝人敢于向“洋设备”开刀,走出了一条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发展之路。特别是2006年与德国米尔公司联合建设白俄罗斯无缝钢管项目,实现了由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飞跃。

    在白俄罗斯项目设备安装调试中,由于S7程序的问题使设备频繁出现故障,一度使项目停滞。李刚得知后,连夜查图纸翻资料,凭着多年的设备点检维修经验大胆尝试,举一反三,将有关建议及时传往国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问题。在大无缝人多方协作,共同努力下,白俄罗斯项目于2007年底顺利验收交接,早于德国设备验收近一年,赢得了白俄罗斯方面的高度信任和称赞,展现了大无缝强大的技术实力。

    2009年6月,美孚尼日利亚第一次在中国境内采购管线管合同,技术要求非常苛刻,而且合同交付的时间很短,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也不敢问津。为抢占市场,大无缝顶着压力挑战这一高端产品。为满足合同的特殊技术需求,李刚和同事们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精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产品按合同如期履约。这一成功,为集团公司管线管打开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

    特殊扣系列产品是集团公司极具竞争力的市场主打品种,2010年3月份,集团公司特殊扣合同激增,大多是加工难度大的出口订单,每一份合同的保质及时兑现都事关市场、事关利润。此时,3#线拧接机扭矩曲线突然出现问题,经现场人员确认是设备采集卡发生损坏,更换新采集卡后发现软件不能兼容。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想到了多年已深入人心的那句话——“有故障找李刚”。并不负责这区域的李刚闻讯后,连夜驱车从市区赶到厂里,利用自己对VB系统语言的精通,修改了软件程序,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特殊扣线恢复了生产,当月产量10000吨以上,为企业赢得首季开门红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的管加工部已成为世界上生产线最多,产能最大的管加工生产厂。李刚也伴随着企业前进的步伐,成长为敢向“洋设备”开刀的技术专家,成长为一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气技术带头人,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

    如今,李刚对管加工部设备的电气系统都已做到了了如指掌,各类故障都能从容应对。他的同学和朋友不止一次劝他说,凭你目前的本事和实干的劲头儿,到其它企业收入肯定不止现在的10倍。他只是淡然一笑说:“没有大无缝,就没有我李刚的今天。是企业哺育了我,成就了我今天的成绩。尽管我家境并不是很富裕,但做人要忠诚守信,知恩图报,我只有倾尽全力工作,才能报效祖国,报效企业,才无愧于伟大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

(责编:卫涛(实习生)、申亚欣)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