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为何留不住民工“南下北上”的脚步

2014年02月27日08:53  来源:重庆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原标题:为何留不住民工“南下北上”的脚步

  图为蒋良全在工厂指导新招的工人如何操作。

  记者 汤艳娟 摄

  眼下,正是各区县为本地企业搭台举办招聘会,请返乡过年民工就近就业的旺季。然而,记者在秀山、忠县、大足等多个区县采访发现:尽管本地企业以各种优待抛出橄榄枝,但不少本地民工似乎并不接招。招聘会遭遇招工寒流,让许多企业头疼不已。

  遭遇“用工荒”

  应聘民工远不及招工人数

  “我到家门口的招聘会看了看,企业给出的条件都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我还是决定到浙江去打工。”近日,在秀山县举办的招聘会上,雅江镇20多岁的粟佳杰告诉记者,外面工资比老家多两倍,跟他一样,很多村民都不打算在老家找工作。

  “我们的情况与秀山类似。”忠县就业局副局长刘艳介绍,去年底,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民工。但是,尽管就业部门千方百计为企业和民工牵线搭桥,大部分企业还是招工难。

  刘艳坦言,早在年前,忠县就举办了返乡民工现场招聘会,53家企业提供了近7000个工作岗位,并放宽了学历、年龄、性别、经验等门槛,但招聘会现场仍只招到680人。春节期间,该县又组织本地30余家企业开展“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为期4天的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但达成就业意向也仅500余人。

  遭遇招工寒流的区县不在少数。近日,丰都县在虎威镇举办千人现场招聘会,把4000多个岗位送到农民家门口,但当天的招聘会只有221人达成就业意向;梁平县举办返乡就业现场招聘会助力求职者“马上有工作”,进场求职的4200多名返乡民工仅960人签约;綦江区重点企业招聘会提供岗位5321个,可是现场达成意向性协议的求职者却只有563人……

  为了招到民工,不少用工企业大“晒”福利。可是,记者走访发现,招工依然难。去年将企业搬到大足区中敖镇的蒋良全最近忙得焦头烂额:尽管他的工厂提供住房和吃饭补贴,平均月工资可达到2000多元,计划招聘的500个工人仅有50多人到岗。

  为啥招人难

  工资待遇有差距,长远发展机会少

  “很多留下来的农民工,都跟我一样,是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脱不开身。”大足区中敖镇兴隆街的村民唐家英说,很多村民都愿意到大城市打工。可是,在家门口打工既节约路费、又方便照顾家中老小,大部分民工为何宁愿舍近求远?

  最近,唐家英的邻居张定超托人到城里买好了去江西的火车票。“我们不愿意到本地企业打工,主要是因为工资待遇差距太大。”她告诉记者,夫妻俩在家门口打工每月最多4000元,但是到江西一家园艺场种花,他们每月的工资超过6000元。

  工资待遇差距大,是民工舍近求远去打工的主要原因。据重庆市重点产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一线员工刘伟介绍,以信产企业的同等工种为例,本地企业与沿海企业的月工资普遍相差800元左右。其他行业的月工资差距不尽相同,大部分集中在500—2000元之间。

  与此同时,有些企业用工不规范、管理不规范、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难招民工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工作生活条件、企业科技含量、员工晋升空间等,已经逐渐成为年青一代民工求职的重要指标之一。最终,这些人将用“脚”选择,决定自己的工作去向。

  如何留住人

  企业自身“练内功”,改善条件“留人心”

  内陆企业强力招人,沿海企业也在使劲留人,对过年回家民工承诺:年后加薪、年后升职、上门接人等。面对种种“里外夹击”,鼓励农民工本地就业,怎样才能从一厢情愿走向双赢?

  “现在的民工较以往有很大不同,看待、吸引民工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据刘伟多年的招聘经验,合理报酬是扭转民工难招的首要对策。作为企业必须规范用工行为,要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和用工政策,切实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民工拥有安全感。

  留人,先要留住心!不少本地企业经历招工难后打出“感情”牌,来弥补工资等方面的差距。记者在不少区县乡镇采访时,“东南西北跑,不如家乡好”、“回家就业好,照顾老和小”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大足高坪镇青龙村村民罗国琼就是在“亲情牌”的感染下,决定在老家附近中敖镇的鸿冠电子有限公司打工,并在公司的补贴下租了一套房子,方便小孩在镇上上学。

  留人,要有职业人。忠县号召500多名就业协管员和劳务经纪人,走村入户对民工进行跟踪宣传动员。其中,乌杨镇五岭村50多岁离任村支书彭朝伦当起了劳务经纪人,在村中宣传留守儿童的成长之痛,成功组织80余名返乡民工到园区企业务工。

  与此同时,相关专家建议,作为当地政府和劳动执法部门也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帮助本地企业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积极为民工创造能够长远发展的务工环境。

(责编:曾伟、段欣毅)
新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