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中国救捞人的深海梦
于宛尼
2014年05月04日09:13 来源:中工网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从103.5米成功下探到313.5米,中国氦氧饱和潜水能力大大拉近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郭一江 摄
室外寒风瑟瑟,在上海外环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基地,潜水队员们在生命绳的牵引下,一步步潜到深水区。岸边趸船上,皮肤黝黑,说话声有些沙哑的金锋一边拽着牵引绳平衡潜水员身体,一边讲解着技术要领。这是全国劳动模范、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队队长金锋工作的场景。
4月22日,金锋手捧“2013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奖章时说,“这么多人开始关注工程潜水行业,我们向深海挺进,后继有人了。”金锋的获奖感言来自于他和航天员一样的国家使命感。
2006年11月,在番禺油田单点立管修复工程中,潜水员需潜入100多米的水下作业,上海打捞局决定启用200米氦氧饱和潜水装备。这是我国首次采用氦氧饱和技术潜水,任何一个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都可能危及潜水员的生命。
金锋选择了第一个行潜——那是中国人在100米之下进行氦氧饱和潜水的第一次行潜。
这是金锋的选择,也是中国“救捞精神”的选择……
沉没的潜艇,托起中国救捞人的深海梦
无论是国家指派的公益性抢险打捞及财产救助行动,还是海上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清障、沉船存油、难船溢油的应急清除,中国的救捞潜水员总会出现在救援一线。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核潜艇“库尔斯克号”不幸沉没,118名官兵葬身海底。由于不具备深海潜水作业能力,俄罗斯不得不求助于英国和挪威。交通运输部领导当时问时任上海打捞局局长的叶似虬:“如果这类事件发生在中国,咱们能救得下人,捞得起船么?”叶似虬答:“不能,我们没有饱和潜水技术。”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中国救捞队伍的职业追求。沉船发生,救捞潜水队员要带着钢丝在海底越过重重障碍把缆绳系在船底,以便专业设备将船托起。人员落水,救捞潜水队员要在黑暗的海面下,探寻生命的奇迹。
2004年,黄河小浪底沉船事故中,来自上海打捞局的潜水员跳入61米深的水里搜寻。河底的淤泥达20米深,潜水员上岸后,耳朵被灌满了泥沙,身上也出现了被水压造成的伤痕。那一次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当时上海打捞局的老局长叶似虬,他决心推进中国的饱和潜水项目。
锐意进取,自主探索氦氧饱和潜水技术
1983年,我国从法国进口了一套氦氧饱和深潜水设备,在库房一锁就是22年。上海打捞局获悉后将其购入,时任上海打捞局科研所所长郭杰集中了所有的技术人员,终于在2006年8月底将设备全部修复,9月初通过检验发证。
郭杰与常规深潜打了十几年交道,转投到饱和潜水研究时心中没底,“只要能在公开资料中看到的饱和潜水技术,都没有太大的价值。”郭杰说,这项技术中的核心数据在各国都是严格保密的,比如下潜深度不同,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比例会发生变化,但精确比例是多少,不可能从别人的嘴里听说,只能靠自主研究摸索。
据了解,日益增长的石油开发,对海洋的深潜水事业提出尖端要求,此前,中国一年至少3000万美元的潜水市场份额被国外挖走。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在饱和潜水市场上的垄断,交通运输部将300米饱和潜水项目和大深度潜水母船的建造列入“十一五”规划。同时,立项了200米饱和潜水技术的应用技术开发。
氦氧饱和潜水的潜水员要在窄小密封的高压饱和舱内生活、休息。潜水医生金伟带团队负责制定潜水员的加压、减压方案、食谱,检测队员们的身体状况。“他们呼吸的气体是由氦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氦气多,氧气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金伟要通过各类信息汇集、试验确定配比。
300米饱和潜水员带队负责人胡建说,潜水员在生活舱和海底呼吸的都是这种气体,呼吸过程倒不困难,但声音变得像鸭子叫一样。“牙也特脆弱,不能吃太硬的东西。”采访时,记者看到金伟的笔记本上记着,不能吃黄豆,易排气;不能吃萝卜、韭菜,味道重……
高压下的106小时,中国103.5米的再出发
2006年10月,南海番禺油田,每天盛产10万桶原油的油田突然停产。海底油管破损,不得不关闭油田。油田去找外国潜水公司潜到海底修管子,外方有别的项目,不能来。油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上海打捞局求助。
11月9日,凛冽的北风中,一支由71人组成的潜水队伍悄然来到端点平台之上,5艘船舶在海上摆开阵势,潜水支持母船上,两个密封的大铁罐子便是生活舱和潜水钟,平时牢牢地对接在一起。
第一次潜水,潜水员们在10公斤的高压环境中就整整煎熬了106个小时。“在里面,我感觉骨头压缩得厉害,有一种脱臼感觉,而且伸展不开,像被真空包装的食物。”年轻的潜水员张伟平说。
11月10日,潜水员等待下水。“第一组,谁先下?”潜水总监陶宝龙向生活舱内6名潜水员问话。潜水员从未干过这种活,万一上不来咋办?几平方米封闭的生活舱内空气显得异常凝固。
“我是潜水队长,我先下!”短暂的沉默后,金锋发了话。
金锋穿好全套的潜水服,带着潜水员胡建,操起大扳手,按照监控室发来的指令打开生活舱的圆形拱门,进入与生活舱对接的锅炉般大小的潜水钟,然后关好拱门。潜水钟内,四壁空空,一种与世隔绝的恐惧向他们袭来。不一会儿,金锋感觉到潜水钟在慢慢下沉,而且,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自己就像身处一只摇篮之中,胃肠中翻江倒海般难受。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约20分钟后,金锋再次收到指令:“打开底门,从潜水钟出潜”,他从潜水钟内的深度表上读出:100米。按操作程序将潜水钟底门打开,他和胡建相继游了出来。
当下潜到103.5米深的附近水域时,金锋发现了那个需要拆下的大法兰。法兰重120公斤,布满海蛎子。身上长着刺的鲜红色的鱼从身旁穿过,这种鱼有毒,金锋旋转着手臂,戴着纱手套的手不停地避让。水下作业就像在太空行走,浑身使不出劲儿,稍用一点力,整个人就会腾地飘起来。
在海底作业近8小时后,筋疲力尽的金锋和胡建重新游回悬在头顶的潜水钟,然后关好舱门,潜水钟上升,完成与生活舱的对接。金锋和队员胡建的成功返回让其他队员鼓起了干劲。3天内,另外两组潜水员徐震涛和沈峰、储永林和张伟平分别下水,拆螺栓、固定中水浮筒、电氦氧切割如意柄。潜水钟潜放15次,先后12名潜水员共出潜28人次。
103.5米的成功行潜奠定了中国向深海下探的信心!为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申亚欣、盛卉) |
相关专题 |
· 热点专题 |
全总要闻
- “一封女工来信”引出一件委员提案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亟待落实
- “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让女职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线代表:建立技术津贴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 一场一线劳模和职工代表的“两会夜话”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