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高校就业水平别只盯着就业率
张涨
2014年05月14日10:44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昨日,相关机构发布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从学历层次比较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
据这份报告,在初次就业率的比拼当中,高职高专院校击败重点大学夺冠,看起来有点出人意料,但实际上近年来高职高专的高就业率已不是新鲜事,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怎么乐观。有相关报道显示,中职就业率连续三年高于本科院校,早在2009年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就已经超过本科。看来,在以就业率为参考标准的竞赛中,高职高专领先重点院校,其实不必过于惊讶。
但完全以就业率作为依据,大肆褒扬高职高专教育的成功,贬低本科院校教育的失败,在我看来未必站得住脚。首先,高职高专的就业率高,是否就能说明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呢?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与大学本科本来就有区别,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紧贴市场需求,偏重实操性,而学生的自我认识也比较清晰,求职方向相对明确,就业率高有其客观原因。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好就业”未必等于“就好业”。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虽高,但就业的岗位层次、收入水平却未必高过本科院校。不少高职院校负责人也承认,目前的高职就业起薪较低,主要是低水平就业,专业对口率也比较低,这对以培养实操性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以上种种问题,恐怕不是一个光鲜的高就业率可以告诉我们的。
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就业水平?就业率当然是一个重要标准,不论其办学目的是培养大师、研究型人才,还是培养普通白领、上班族,抑或是培养产业工人,学生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发挥自己所学知识,因此就业率过低,肯定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就业率却绝非万能标尺,盲目崇拜就业率也可能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对定位为精英教育的985高校、211高校而言,与所谓的“初次就业率”相比,学术研究水平、创新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等指标可能更能说明毕业生的质量高低。
我们应鼓励高校教育走差别化发展的道路,不同的办学目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不同特点的人才,丰富就业市场的选择,减少扎堆就业的现象。在这样的大方向下,评价高校就业水平若单纯盯着就业率不放,无异于盲人摸象,应从考察就业率转向考察就业质量,丰富就业评价标准。比如美国考察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除了就业率外,还要调查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跳槽次数、晋升情况等一系列数据,比起一锤子买卖的“初次就业率”,这种调查时间跨度更长、标准更多元,值得我们借鉴。
(责编:刘禹希(实习生)、曾伟) |
全总要闻
- “一封女工来信”引出一件委员提案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亟待落实
- “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让女职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线代表:建立技术津贴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 一场一线劳模和职工代表的“两会夜话”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